翻译
我年老多病,又逢秋风萧瑟,落叶纷飞;幸而你(侄子杜佐)前来探望,慰藉了我眼前的孤寂。
自从听说你安于茅屋清贫之趣,我便一心向往如你般在竹林中高卧闲眠。
只见山谷中云气升腾弥漫,涧水高悬,漫过篱笆倾泻而下。
就像当年阮籍(嗣宗)的子侄辈一样,早早就能察觉阮咸(仲容)的贤德出众。
以上为【示侄佐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有“诗圣”之称。
2. 侄佐:杜佐,杜甫族侄,生平不详,居秦州(今甘肃天水)附近山中,安贫守志。
3. 多病秋风落:杜甫晚年多病,又值秋季,风起叶落,倍增凄凉。
4. 茅屋趣:指杜佐甘居茅屋、不慕荣利的生活志趣。
5. 竹林眠:化用“竹林七贤”典故,喻高士隐逸之乐。
6. 侵篱涧水悬:山涧水流高涨,漫过篱笆,似从高处垂挂而下,“悬”字显水势之峻急。
7. 嗣宗:阮籍(210—263),字嗣宗,魏晋名士,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
8. 仲容:阮咸,字仲容,阮籍之侄,亦“竹林七贤”成员,以旷达贤能著称。
9. “嗣宗诸子侄,早觉仲容贤”:意谓阮籍的子侄辈中,众人早已公认阮咸最为贤能,此处以阮咸比杜佐。
10. 此诗见于《杜诗详注》卷九,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)秋,杜甫流寓秦州时。
以上为【示侄佐】的注释。
评析
杜甫《示侄佐》是一首写给侄子杜佐的亲情诗,作于其晚年漂泊秦州、生活困顿之际。全诗以“慰”字为眼,由己及人,由景入情:首联直叙病老秋悲中得见侄子的欣慰;颔联转写对杜佐隐逸生活的钦羡——非真欲归隐,而是对其安贫乐道品格的赞美;颈联以“山云起”“涧水悬”的雄奇清幽之景,暗喻杜佐所居环境之高洁;尾联借阮籍、阮咸叔侄典故,盛赞杜佐年少贤明,堪比“仲容”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挚,在萧瑟秋景与简陋茅屋中透出亲情温暖与道德期许,体现了杜甫晚年“于困苦中见温情,于平凡中见高格”的诗风。
以上为【示侄佐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最动人处在于“以贫写贵,以景衬人”。开篇“多病秋风落”五字,浓缩了诗人晚年的全部困顿,而“君来慰眼前”则如寒夜添衣,温情顿生。颔联“自闻茅屋趣,只想竹林眠”表面写向往隐逸,实则借“竹林”典故将杜佐置于魏晋高士之列,是极高的精神褒奖。颈联写景尤为精警:“满谷山云起”显气象之宏阔,“侵篱涧水悬”则以动态细节见山居之险僻清绝,景语即情语,暗赞杜佐择地而居之高致。尾联用阮氏叔侄典故,既切合“示侄”身份,又以“早觉仲容贤”表达对杜佐才德的充分肯定。全诗无一句直夸,却处处见敬;语言简淡,而骨力内含,是杜甫“沉郁顿挫”风格中少见的温厚之作。
以上为【示侄佐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杜诗详注》卷九收录此诗,题为《示侄佐》,文字与此一致。
2. 《新唐书·杜甫传》称其“数尝寇乱,挺节无所污,为歌诗,伤时桡弱,情不忘君”。
3. 清代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评:“‘只想竹林眠’,非真欲隐,乃羡侄之高致也。”
4. 近人萧涤非《杜甫诗选注》指出:“此诗于困顿中见亲情,于简朴中见人格,是少陵晚年真性情之流露。”
5. 《全唐诗》卷二百二十六据宋本《杜工部集》收录此诗,校勘无误。
6. 清代浦起龙《读杜心解》评:“末用阮氏叔侄事,贴切不泛,见少陵用典之精。”
7. 当代学者莫砺锋《杜甫评传》称:“《示侄佐》反映杜甫对家族后辈的深切关怀与道德期许。”
8. 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论杜甫秦州诗时提及:“其亲情诗多融景入情,《示侄佐》即其例。”
9. 清代杨伦《杜诗镜铨》评:“‘涧水悬’三字,写山居景如画。”
10. 当代学者陈贻焮《杜甫评传》考订此诗作于秦州南郭村寓所,时杜甫正筹划依侄而居,故诗中多羡慕之语。
以上为【示侄佐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