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处访吴画?
普门与开元。
吾观画品中,莫如二子尊。
道子实雄放,浩如海波翻。
当其下手风雨快,笔所未到气已吞。
亭亭双林间,彩晕扶桑暾。
中有至人谈寂灭,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。
蛮君鬼伯千万万,相排竞进头如鼋。
摩诘本诗老,佩芷袭芳荪。
今观此壁画,亦若其诗清且敦。
交柯乱叶动无数,一一皆可寻其源。
吴生虽妙绝,犹以画工论。
摩诘得之于象外,有如仙翮谢笼樊。
吾观二子皆神俊,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。
翻译
到哪里去寻访吴道子的画作呢?
在普门寺和开元寺里还能见到。
开元寺中有东塔,王维曾在此留下亲笔手迹。
我看遍绘画艺术中的作品,没有谁比这两位更受人尊崇。
吴道子的画风确实雄健奔放,气势浩荡如同翻腾的海浪。
当他挥动画笔时,如风雨骤至,笔未落而气已吞吐万千。
在两株高耸的娑罗双树之间,彩光绚烂,如同扶桑日出时的朝晖。
其中有一位至德之人正在讲说寂灭之理,觉悟者感动得流泪,迷惑者则自扪其心。
无数蛮族君主与鬼神簇拥而来,争先恐后地向前拥挤,头颅攒动如鼋。
王维本是诗坛老宿,如佩香草般承袭着芳洁的情怀。
如今观看他的壁画,也像他的诗一样清雅而敦厚。
祇园精舍的弟子个个瘦如仙鹤,内心如死灰般寂静无波。
门前有两丛竹子,如雪一般坚贞,节节贯穿霜寒之根。
枝叶交错纷乱却处处有致,每一根枝条都能追溯其根源。
吴道子虽然技艺妙绝,终究还被归为“画工”一类。
王维却能超然于形象之外,犹如仙鸟挣脱牢笼飞向天际。
我看这两位都极为神妙俊逸,但对于王维,我唯有恭敬折服,毫无异议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三 · 王维吴道子画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凤翔八观: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所作组诗,共八首,记当地名胜古迹及历史遗存。
2. 普门与开元:唐代长安两座著名佛寺,皆藏有吴道子壁画。此处或泛指唐代寺庙壁画遗迹。
3. 开元有东塔,摩诘留手痕:指开元寺东塔有王维(字摩诘)所绘壁画遗迹。
4. 画品:绘画的艺术等级与评价体系,南朝谢赫有《古画品录》。
5. 道子:即吴道子,唐代最著名的画家,被誉为“画圣”。
6. 下手风雨快:形容吴道子作画迅疾有力,如风雨骤至。
7. 笔所未到气已吞:笔墨尚未落纸,气势已充盈画面,极言其艺术感染力。
8. 双林:指娑罗双树,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处,佛教象征。
9. 扶桑暾(tūn):扶桑为神话中日出之地,暾指初升的太阳,此处比喻壁画光彩夺目。
10. 至人谈寂灭:至人指得道高人,寂灭为佛教涅槃之意,指佛说法场景。
11. 蛮君鬼伯:指壁画中描绘的异族王者与冥界神祇,表现佛教宇宙观中的众生相。
12. 头如鼋(yuán):形容人群攒动,头颅如鼋(大鳖)般密集突出。
13. 摩诘本诗老:王维兼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,故称“诗老”。
14. 佩芷袭芳荪:化用《离骚》“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,喻王维人格高洁。
15. 祇园弟子尽鹤骨: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,佛说法处;“鹤骨”形容僧人清瘦脱俗。
16. 心如死灰:出自《庄子》,形容心境寂静无欲,契合佛教“无念”之境。
17. 雪节贯霜根:以竹之节如雪、根经霜不凋,喻品格坚贞清高。
18. 交柯乱叶动无数:枝干交错,叶片纷披,极言画面生动繁复。
19. 吴生虽妙绝,犹以画工论:吴道子虽技艺高超,但仍属技艺层面,未能超越“工巧”。
20. 摩诘得之于象外:王维之画超越形似,传达言外之意、象外之境。
21. 仙翮(hé)谢笼樊:仙鸟挣脱牢笼,比喻王维艺术自由超逸,不受形式拘束。
22. 敛衽(rèn)无间言:整理衣襟表示敬意,毫无保留地钦佩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三 · 王维吴道子画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通过比较唐代两大艺术巨匠吴道子与王维的绘画风格,表达了他对艺术境界的深刻理解与审美取向。他高度赞扬吴道子画风的雄放迅疾、气势磅礴,称之为“浩如海波翻”,肯定其技艺已达“妙绝”之境;但最终认为王维更胜一筹,因其艺术不仅形似,更能“得之于象外”,体现精神超脱、意境深远的哲思之美。这种推崇“意在言外”“神韵清远”的审美标准,正是苏轼文艺思想的核心。诗中融合画论、佛理与诗情,既展现诗人对艺术的敏锐鉴赏力,也体现其崇尚自然、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理想。全诗结构严谨,对比鲜明,语言雄浑又不失清丽,是宋代题画诗中的杰作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三 · 王维吴道子画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凤翔八观》组诗中的第三首,以吴道子与王维的壁画为对象,展开一场关于艺术境界的深度对话。全诗采用对比结构,前半极力铺陈吴道子的“雄放”之气——“浩如海波翻”“下手风雨快”,突出其动态美与视觉冲击力,堪称“笔未到而气已吞”的艺术奇迹;后半转向王维,则以“清且敦”“心如死灰”“雪节贯霜根”等意象,营造出静谧深远、内蕴哲理的意境。苏轼并未简单否定吴道子,而是指出其“犹以画工论”,停留在技艺层面;而王维则“得之于象外”,实现了从“形似”到“神似”再到“超然”的飞跃,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。
值得注意的是,苏轼将王维视为“诗老”,并将其诗歌气质融入对其画作的解读中,提出“今观此壁画,亦若其诗清且敦”,体现了“诗画一体”的美学观念。这种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”(《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》)的思想,在此诗中已有雏形。同时,诗中大量运用佛教意象(双林、寂灭、祇园、死灰),既因题材为佛寺壁画,也反映出苏轼对禅意境界的向往。
结尾“吾观二子皆神俊,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”,态度鲜明而不失公允,在高度评价王维的同时,仍承认吴道子的“神俊”地位,体现出苏轼开阔的艺术胸襟与理性判断。整首诗融画评、哲思、文学批评于一体,语言跌宕而意蕴深沉,是宋人以诗论艺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三 · 王维吴道子画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五引纪昀语:“此诗论画,推王抑吴,实寓坡公自家胸襟。盖吴以技胜,王以道胜,坡公所尚在道不在技也。”
2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二十评:“苏子瞻《王维吴道子画》诗,谓‘吴生虽妙绝,犹以画工论;摩诘得之于象外’,此千古定评也。”
3. 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此诗以画立论,而归本于诗道。吴之雄放,犹可摹拟;维之清敦,出于性灵。故曰‘得之象外’,非笔墨所能传也。”
4. 钱锺书《谈艺录》第四则云:“东坡《凤翔八观·王维吴道子画》云:‘摩诘得之于象外’,正与后来严羽所谓‘空中之音,相中之色’相通,皆标举神韵、超乎形迹之旨。”
5. 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东坡诗云‘吴生虽妙绝,犹以画工论’,此语甚当。画工求形似,逸品得神全。王维之妙,正在不求形似而神采自足。”
以上为【凤翔八观 · 其三 · 王维吴道子画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