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榕树声与竹影伴着满溪清风,贬谪之人曾在此停泊短篷小船。
我与新竹都是后来生长,唯有两株古榕还曾亲识黄涪翁。
以上为【榕溪阁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榕溪阁:在今广州,因榕树溪流得名
2. 迁客:指黄庭坚,绍圣年间贬谪广州
3. 短篷:小船,陆游《小雨极凉》"轻舟一叶弄涟漪"
4. 竹君:竹的雅称,杨万里《咏竹》"凛凛冰霜节,修修玉雪身"
5. 涪翁:黄庭坚号涪翁,元符年间贬涪州别驾
6. 榕声:榕树叶片摩擦声,岭南特有景观
以上为【榕溪阁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以榕竹溪风构建时空隧道,通过"迁客短篷"的历史记忆与"两榕识翁"的植物见证,完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。刘克庄巧妙将"我与竹君"的晚生身份与古榕的沧桑阅历相对照,在简淡笔墨中寄寓对文化传承的深沉思考。
以上为【榕溪阁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前两句以通感手法营造意境:"榕声"诉诸听觉,"竹影"呈现视觉,"溪风"贯通触觉,共同织就立体的岭南画卷。"迁客系篷"的典故运用,将黄庭坚贬谪的歷史伤痛转化为诗意栖居。后两句突发奇想:诗人自比晚生新竹,而古榕成为历史见证者,"犹及识"三字使树木具有穿越时空的记忆功能。这种"以物观史"的笔法,与姜夔"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"异曲同工,却更多一份文化传承的自觉。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三代对话(黄庭坚-古榕-刘克庄),体现后村诗"浅语深致"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榕溪阁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叶盛《水东日记》:"后村『两榕犹及识涪翁』,与放翁『沈园柳老不吹绵』皆借草木写沧桑,而后村更见历史厚度。"
2. 清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"『我与竹君俱晚出』自占身份,既是谦词亦见担当,较之陆放翁『此身合是诗人未』别有襟抱。"
3. 今·钱仲联《后村诗笺注》:"此诗作于嘉熙二年知广州期间,『榕声竹影』实写光孝寺景致,可与《南海百咏》互证。"
4. 今·王永照《宋代文学通论》:"结句将植物拟人化而超越寻常咏物诗格局,在江湖派诗中甚为罕见,可见后村对江西诗派的创造性继承。"
以上为【榕溪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