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秋天早早到来,原野山川显得明净秀美;雨后天晴,清风暖阳令人陶醉。从此我将回到剑外(蜀地)归隐耕田,不知还有谁会像从前那样在池南为我送行?
以上为【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,偶次其韵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西太一:即“西太一宫”,宋代道观名,位于汴京(今开封),王安石曾在此题诗,苏轼所见即其旧作。
2. 王荆公:指王安石,因其封号为荆国公,故称王荆公。
3. 次其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写诗唱和,是古代诗人常见的酬答方式。
4. 秋早:初秋时节。
5. 川原净丽:山川原野清澈明净,景色秀丽。
6. 雨馀:雨后。
7. 清酣:清新中带着舒畅如微醉的感觉,形容秋日晴光令人心旷神怡。
8. 剑外:剑阁以南,泛指四川地区,苏轼故乡眉山即在其中。此处代指归隐之地。
9. 池南:可能指汴京某处园林或官邸旁的池塘南岸,古人常于此送别,此处象征送别之情。
10. 何人送我池南:反问语气,感慨如今无人再如昔日般深情相送,暗含世情冷暖与友朋零落之叹。
以上为【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,偶次其韵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读王安石(王荆公)旧诗有感而作,借次韵形式抒发个人情怀。诗中描绘秋日清朗之景,寓情于景,流露出对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友情的怀念。语言简淡自然,意境高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历经宦海沉浮后趋于平和、思归故里的心理状态。与王安石诗风遥相呼应,又自具胸襟,是其晚年诗歌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,偶次其韵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风格冲淡平和,情感内敛深沉。首句“秋早川原净丽”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初秋时节的清爽景象,视野开阔,色彩明净;次句“雨馀风日清酣”进一步渲染雨后天晴的舒适氛围,“清酣”二字尤为精妙,将自然之清朗与人心之愉悦融为一体。后两句由景入情,直抒归隐之志。“从此归耕剑外”表达退意已决,回归故里、躬耕田园的愿望强烈而坚定。末句“何人送我池南”则陡然一转,从理想拉回现实,流露出对旧日交游、知音难再的怅惘。全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感慨,既有对自然的热爱,也有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友情的追忆,展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却又不忘人情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,偶次其韵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淡而情深,次荆公韵而不袭其迹,自写胸中丘壑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苏公晚岁诗多萧散,此诗尤见恬退之意。‘清酣’二字新而不怪,得自然之趣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次韵之作,最忌拘牵,东坡此诗信手拈来,情景交融,不似和作,几若自咏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晚年屡言归耕,非徒托辞,实历尽风波后之真想。此诗语浅意深,末句尤有余悲。”
以上为【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,偶次其韵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