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桃李花开时无人观赏,真正的花时须待牡丹绽放。
牡丹盛开时酒价随之高涨,夜半时分赏花游人尚未归家。
以上为【洛阳春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洛阳春:洛阳春日牡丹花会
2. 桃李:桃花与李花
3. 不窥:无人观赏
4. 花时:赏花时节
5. 牡丹时:牡丹花期(谷雨前后)
6. 花发:开花
7. 酒增价:酒价上涨
8. 夜半:午夜
9. 游人:赏花民众
10. 犹未归:尚未回家
以上为【洛阳春吟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对比手法凸显洛阳牡丹的独特地位,前两句"桃李无人窥"与"花时牡丹时"形成鲜明反差,后两句"酒增价""夜未归"通过经济现象与市民行为,生动展现北宋洛阳牡丹花会的盛况。全诗在平淡叙述中暗含对世俗审美取向的观察,体现邵雍诗歌"即俗见理"的创作特色。
以上为【洛阳春吟】的评析。
赏析
邵雍此诗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北宋洛阳的城市风俗画。首句"桃李花开人不窥"以否定句式破题,既写实景又暗含深意——桃李虽美却难敌牡丹国色,与刘禹锡"花开时节动京城"形成互文。次句"须是牡丹时"的强调,不仅点明洛阳人特殊的审美偏好,更折射出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市民文化繁荣。后两句转写花市盛况:"牡丹花发酒增价"记录下花卉经济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,可与《东京梦华录》"牡丹盛开时,酒垆千计"的记载相印证;"夜半游人犹未归"则通过时间维度的延伸,展现全民赏花的痴迷状态,其场景描写较之白居易"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"更见狂欢气息。全诗通过桃李与牡丹、日常与节庆、昼赏与夜游的多重对比,在看似客观的白描中,完成对北宋太平盛世的文化速写。
以上为【洛阳春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:"康节《洛阳春》'牡丹花发酒增价'句,真得民间实事,与其《观物篇》同见理学家体察之微。"
2. 明·袁宏道《牡丹史序》:"'夜半游人犹未归'七字,写尽洛阳花事之盛,较之李格非《洛阳名园记》尤觉生动。"
3. 清·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:"邵尧夫诗多涉理路,独此篇'桃李花开人不窥'饶有风致,似出晚唐人手。"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"结句与林升'直把杭州作汴州'同一写法,然邵诗止于纪俗,不及林诗之含讽。"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"'花时须是牡丹时'的递进表述,暗合其《皇极经世》'四时推迁'的哲学观,是理学诗'即事见理'的典范。"
以上为【洛阳春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