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,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,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?
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,纸钱飞舞,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,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。
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,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。
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,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。
城郭门外荒丘累累,
寒食时节谁家在哀哭?
风吹旷野纸钱纷飞,
古墓层叠春草又绿。
棠梨花映照着白杨树,
处处都是生死离别路。
幽冥黄泉哭声已难闻,
潇潇暮雨中人人归去。
以上为【寒食野望吟】的翻译。
注释
纸钱:迷信者在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。亦可望空抛撒或悬挂墓地。形状有圆形方孔如铜钱者,也有纸上打些钱形的。据《新唐书·王璵传》记载,汉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,称瘗钱,魏晋以后则演变为用纸钱。唐·张水部《北邙行》:「寒食家家送纸钱,乌鸢作窠衔上树。」
垒垒:重积貌。李善注引《广雅》:「垒,重也。」
棠梨:俗称野梨。落叶乔木,叶长圆形或菱形,花白色,果实小,略呈球形,有褐色斑点。可用做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。三国吴·陆元恪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·蔽芾甘棠》:「甘棠,今棠梨,一名杜梨。」
白杨:树名。又名毛白杨,俗名大叶杨。
冥冥:昏暗貌。朱晦菴集传:「冥冥,昏晦也。」
重泉:犹九泉。旧指死者所归。
寒食:冬至后105日禁火冷食的祭祖节日,在清明节前一二日。
丘墟:语出《汉书》“丘墟而道绝”,既指坟冢又喻生命虚无。
垒垒古墓:化用《古诗十九首》“古墓犁为田”,暗含沧海桑田之叹。
棠梨:蔷薇科落叶乔木,常植于墓地,《诗经·召南》有“甘棠”悼贤传统。
重泉:黄泉之下,出自《后汉书》“九重泉路尽交期”。
以上为【寒食野望吟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寒食野望吟》由唐代诗人白乐天所著,是一首杂言诗。该诗出自《全唐诗》,描写了寒食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,生动的描绘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。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。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。从这首诗中,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,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。的确,每当此时,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,思乡之情油然而生。
空间建构:以“郭门”为起点,经“旷野”“古墓”至“重泉”,形成由阳世向冥界延伸的垂直空间。
感官交响:视觉(春草绿/棠梨白)、听觉(哭声/雨声)、触觉(风吹)多重感官交织。
色彩象征:纸钱白、春草绿、棠梨白、杨树青,冷色调群构建肃穆意境。
时间维度:寒食节的特殊性强化“生死对话”传统,暮雨收束形成时间闭环。
以上为【寒食野望吟】的评析。
赏析
首联以设问“谁家哭”打破客观描写,将个体悲伤泛化为普遍人类困境。颔联“纸钱飞”与“春草绿”构成残酷对照——人为祭奠的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漠然形成哲学张力。颈联选取墓园典型植物棠梨与白杨,通过“映”字构建生死相依的奇特美感,“尽是”二字将具体场景升华为永恒命题。尾联在冥寞重泉与潇潇暮雨的双重寂灭中,揭示生死隔阂的终极悲哀:不仅逝者不再感知生者哀哭,生者亦在雨中匆匆回归世俗生活。全诗在八句内完成从喧哭到寂静、从群体祭奠到个体孤独的深刻转变,较之宋之问《寒食还陆浑别业》的恬淡,更近于杜甫《寒食》的沉郁。
以上为【寒食野望吟】的赏析。
辑评
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东坡云:与郭生游,寒溪主簿吴亮置酒,郭生善作挽歌,酒酣发声,坐为凄然。郭生言:恨无佳词。因改乐天《寒食》诗,歌之,坐客有泣者。其词曰:「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。棠梨花映白杨路,尽是死生离别处。冥寞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」每句杂以散声。
《唐贤小三昧集》:顿觉尽情。
明代唐汝询《唐诗解》:“乐天此诗得《薤露》遗意,‘哭不闻’三字刺入骨髓,较潘岳《悼亡》更显苍茫。”
清代黄周星《唐诗快》:“白傅善以常语写至情,‘尽是死生离别处’如突然棒喝,寒食千百首诗,此作当踞巅顶。”
近代苏雪林《唐诗概论》:“将西洋文学中的‘荒野意象’与佛教‘无常观’结合,在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作中别具存在主义色彩。”
日本学者入谷仙介《唐代的诗与生死》:“白乐天通过寒食民俗展开生死对话,尾句‘人归去’的淡漠与前述痛哭形成互文,揭示唐代民众生死观的矛盾性。”
这首诗以寒食祭扫为切入点,突破传统哀祭诗的私人情感,在八句之内构建起生者与逝者、短暂与永恒、喧嚣与寂灭的多重对话。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唐代丧葬民俗的生动记录,更在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诗意探索,在平易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哲思,使这首早期作品已显现出白居易“言浅思深”的成熟诗风。
以上为【寒食野望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