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道士持戒严格,难以继续应酬酬答;僧人戴着小帽前来赴宴,却因酒已饮尽只能空手而回。隔着篱笆本想招呼邻家老翁共饮,但又怕惊扰他人;只好抱着酒坛悄悄自饮,还得提防吏部官员突然来访查禁饮酒。
以上为【成伯家宴,造坐无由,辄欲效颦而酒已尽,入夜,不欲烦扰,戏作小诗,求数酌而已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成伯:苏轼友人,生平不详。
2. 造坐无由:意为无法前往赴宴。“造”即前往,“坐”通“座”,指宴席。
3. 辄欲效颦:辄,就;效颦,模仿他人,此处谦称自己想参与宴会或赋诗助兴。典出“东施效颦”。
4. 数酌:几杯酒,表示少量饮酒的愿望。
5. 道士令严:指道士持戒严格,不能饮酒。
6. 难继和:难以继续唱和或参与宴饮。
7. 僧伽帽小:僧伽,泛指僧人;帽小,或指僧帽形制简朴,亦可理解为身份卑微或不合时宜。
8. 却空回:只得空手而归。
9. 隔篱不唤邻翁饮:隔着篱笆本想叫邻居老人一起喝酒,但未去叫。
10. 抱瓮须防吏部来:抱瓮,指抱着酒坛偷偷饮酒;防吏部来,暗指害怕官府稽查饮酒行为,可能影射当时对官员饮酒的限制。
以上为【成伯家宴,造坐无由,辄欲效颦而酒已尽,入夜,不欲烦扰,戏作小诗,求数酌而已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题中“成伯家宴”指友人成伯设宴,诗人本欲参与,却因故未能入席。酒已尽、夜已深,不便烦扰主人,遂戏作小诗以求几杯酒解馋。全诗以幽默诙谐之笔,写日常生活琐事,寓庄于谐,既见其旷达性情,亦隐含仕途谨慎、生活拘束之无奈。诗中借用宗教人物(道士、僧伽)与官吏(吏部)形象,形成张力,表达在礼法、戒律与官场规矩夹缝中寻求自由乐趣的微妙心理。
以上为【成伯家宴,造坐无由,辄欲效颦而酒已尽,入夜,不欲烦扰,戏作小诗,求数酌而已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层次丰富,语言俏皮,充满生活气息与哲理意味。首句“道士令严难继和”,以道士守戒不能饮酒,比喻自己受制于礼法,无法尽情参与欢宴;次句“僧伽帽小却空回”,则借僧人形象,进一步渲染酒尽客散的尴尬境地。“帽小”一语双关,既写僧人装束,或亦暗讽其地位不高、不得入席,亦显诗人调侃之意。后两句转入自我行动描写:“隔篱不唤邻翁饮”,是体贴邻里,不愿深夜打扰;“抱瓮须防吏部来”,则陡然一转,透露出即便私下饮酒也要小心翼翼的处境,隐隐讽刺官场束缚之严。全诗以“戏作”起,以“防吏部”结,表面轻松,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,正是苏轼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成伯家宴,造坐无由,辄欲效颦而酒已尽,入夜,不欲烦扰,戏作小诗,求数酌而已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五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看似游戏,实含忧谗畏讥之意。‘吏部来’三字,非泛语也。”
2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评云:“语极诙谐,而感慨自在言外。‘抱瓮防吏部’,写出迁谪后畏忌光景,非身历者不知。”
3. 近人陈迩冬《苏轼诗选》注:“此诗作于惠州或儋州时期,反映贬居生活中连饮酒亦须避人耳目之状,幽默中见辛酸。”
以上为【成伯家宴,造坐无由,辄欲效颦而酒已尽,入夜,不欲烦扰,戏作小诗,求数酌而已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