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万物若有灵性,全靠气息维系生存,谁又能安居无为而使精神自由出入呢?
若内心未能神游于天外,居室便不会真正空寂;六种感官相互扰乱,如同家中妇人争坐席位。
蹇道士避世隐入庐山,山中本无人迹,他却独自往来。
“往”的念头已空,“还”的执念也已失落,此刻我的身心正处在既非前往亦非归还的中间状态。
绵延不断的细微气息如轻风般流转,在内外丹道皆成的刹那,只消一弹指的时间。
人间俯仰之间已是三千年过去,待我骑着仙鹤归来,将与你一同遨游。
以上为【送蹇道士归庐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蹇道士:姓蹇的道士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或相识的修道之士。
2. 庐山:位于今江西九江,自古为道教、佛教名山,多隐士修行者。
3. 物之有知盖恃息:万物之所以有知觉,是因为依赖气息(呼吸)的存在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”
4. 孰居无事使出入:谁能安然处于无为之中而让精神自由出入?“出入”指神魂游动。
5. 心无天游室不空:如果心灵不能像《庄子》所说的“天游”那样逍遥于自然之道,那么即使身居空室,内心也不会真正清净。
6. 六凿相攘妇争席:比喻感官混乱、内心不得安宁。“六凿”出自《庄子·外物》:“心彻为知,六凿为一。”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。“相攘”即互相冲突。“妇争席”典出《庄子·寓言》,原指家庭失序,此处喻内心纷扰。
7. 法师逃人入庐山:法师指蹇道士,“逃人”意为避世之人,即逃离世俗之人。
8. 往者一空还者失:过去的去向已经放下,回归的念头也随之消失。表达超脱来去、不执两端的境界。
9. 绵绵不绝微风里:形容气息细长连绵不断,如同微风轻拂,是内丹修炼中调息的状态。
10. 内外丹成一弹指:内丹指体内精气神修炼而成的“丹”,外丹指炼制服食之药。此处说内外兼修,一旦成就,只在一瞬之间(弹指顷),极言顿悟之速。
11. 人间俯仰三千秋:化用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莫寿于殇子,而彭祖为夭”,感叹时间相对性。俯仰之间,人间已过千年。
12. 骑鹤归来与子游:传说中仙人骑鹤,如“腰缠十万贯,骑鹤上扬州”。此句表达期待蹇道士得道飞升后,能再来相会共游仙境。
以上为【送蹇道士归庐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别蹇道士归隐庐山之作,融合了道家哲理、禅宗意趣与个人人生感悟。诗人借送别之机,探讨心性修养、物我关系与时空超越等深层命题。全诗以“有知”“无事”开篇,直指生命本质与精神自由的关系;继而通过“心无天游”“六凿相攘”揭示内心纷扰对清净境界的阻碍;再写蹇道士遁世庐山,实则象征一种超脱尘俗的精神追求。后段转入内丹修炼与顿悟境界,“绵绵不绝微风里”暗喻气脉运行,“内外丹成一弹指”体现道禅合一的瞬间觉悟。结尾以“三千秋”与“骑鹤归来”收束,既有对道士修行成就的赞许,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向往逍遥的理想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送蹇道士归庐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层递进,由外物感知切入,深入至内心修持,最终升华到时空超越的境界。首联设问起势,引出生命与气息的关系,奠定哲理基调;次联借用《庄子》语汇,批判感官欲望对心灵清净的干扰,强调唯有“天游”方可达到真“空”;第三、四联转入人物描写,却不重形迹而重心境,“山中无人自往还”一句极具禅意,写出超然物外的自在状态;“往者一空还者失”更是点睛之笔,体现佛教“不二法门”思想——超越去来、动静、凡圣之分别。第五联转向修炼过程,“绵绵不绝”出自《道德经》“绵绵若存”,形容道体之微妙,“一弹指”则来自佛典常用语,如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》云:“一弹指顷,三十二亿百千念。”此处合道佛两家术语,展现苏轼思想之圆融。尾联以宏阔时空作结,“三千秋”与“骑鹤”形成强烈对比,既显人生短暂,又寄希望于永恒逍遥。全诗语言凝练,用典自然,哲思深邃而不晦涩,堪称苏轼晚年哲理诗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送蹇道士归庐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出入庄老,兼摄禅理,语虽简而意无穷,足见公晚岁胸襟洒落,不滞于物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诗》卷三十评:“起处奇崛,中幅沉著,结语缥缈,通体俱有高致。‘往者一空还者失’七字,最得禅家离两边之旨。”
3. 清代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引查慎行语:“‘六凿相攘妇争席’,用《庄子》语极切,写出心地未宁之状,与下‘山中无人自往还’对照,益见道人清绝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评:“此诗纯以理胜,非复声律词藻之工。‘内外丹成一弹指’,是道是禅,两无所碍,公之学至此大成矣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中提及:“东坡晚年诗多参禅说道,如《送蹇道士归庐山》之类,虽不尽关史实,然可见一代文心之所趋。”
以上为【送蹇道士归庐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