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买米还需购买捆柴,日常生活所需都依赖市场供给。
若不是亲自耕种樵采所得,纵然吃饱也觉得索然无味。
我再次恭敬地向地方长官请求,希望能赐予我一块田地安居耕作。
如今已明白过去追求功名是迷梦一场,靠自己劳力谋生才可免于内心的羞愧。
春天插下的秧苗何时开花?夏天的杂草却已迅速抽穗。
我惆怅地抚摸着农具,如今还有谁真正理解这种心情与意义?
以上为【籴米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籴(dí)米:买米。与“粜”(tiào)相对,“粜”为卖米。
2. 束薪:捆扎好的柴火。
3. 百物资之市:各种生活用品都依赖市场购买。资,依赖;市,集市。
4. 不缘耕樵得:不是通过耕种或砍柴所得。缘,因为;耕樵,耕田与砍柴,泛指农耕劳动。
5. 邦君:地方长官,此处可能指当地知州或县令。
6. 一廛地:一处住宅及田地。廛(chán),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,也可指田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有“愿受一廛而为氓”之语。
7. 知非:典出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。”后常用于表示自我反省、觉悟前非。
8. 昨梦:比喻过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如梦般虚幻。
9. 食力:靠自己的劳力生活,不依附权贵。
10. 内愧:内心感到羞愧。
11. 春秧:春天插下的稻秧。
12. 花:此处指抽穗开花,水稻成熟的过程。
13. 夏稗忽已穟(suì):夏天的稗草已经结穗。稗,杂草;穟,禾穗下垂貌,引申为结穗。
14. 怅焉:惆怅的样子。
15. 耒耜(lěi sì):古代翻土农具,代指农耕工具。
16. 谁复识此意:还有谁能够理解这种心情和志趣?
以上为【籴米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籴米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浮沉的反思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诗中通过“籴米买束薪”这一日常行为切入,引出对自给自足、躬耕自养生活的渴望。苏轼在历经乌台诗案、贬谪黄州等人生波折后,思想逐渐转向淡泊,崇尚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。此诗虽未直言归隐,却流露出对“食力”——即依靠劳动生存——的推崇,以及对官场虚妄的厌倦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晚年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籴米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籴米”起笔,看似寻常小事,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体悟。诗人由市井生活入手,指出若一切皆仰赖市购,而非亲力亲为,则“饱食殊少味”,揭示了物质满足无法替代精神充实的道理。这种对“亲耕”的推崇,既是对儒家“食力”传统的继承,也暗含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倾向。
“再拜请邦君,愿受一廛地”两句,语气谦恭而意志坚定,表现出诗人不再留恋仕途,转而希望过一种平民化的农耕生活。这与苏轼在黄州时“东坡垦荒”的经历密切相关,是他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生存的写照。
“知非笑昨梦”一句化用典故,既有自省,也有释然。“昨梦”象征早年积极入世、建功立业的理想,如今看来不过是虚幻泡影。唯有“食力”,即靠双手劳动养活自己,才能“免内愧”,获得内心的安宁。
后四句转入田园景象的描写,但并非纯粹写景。“春秧几时花”表达对收获的期待,而“夏稗忽已穟”则暗示杂草生长迅速,反衬出庄稼成长之缓慢,暗喻人生耕耘不易、岁月匆匆。结尾“怅焉抚耒耜,谁复识此意”,将情感推向高潮:诗人抚摸农具,心怀感慨,却知此中深意无人能解。这是一种孤独的觉醒,也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哲思。
全诗语言简淡,结构自然,由事入理,由理生情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籴米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极平易,而意甚深远,盖晚年思归田里之作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七引评:“‘知非笑昨梦,食力免内愧’十字,足以自表其志。苏公经患难而后,始知此味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》虽未收此诗,然其论苏诗云:“东坡晚年诗多冲淡,得力于陶渊明,而出之以旷达。”可与此诗参看。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苏轼诗风转变:“黄州以后,渐趋平淡,如‘籴米买束薪’之类,皆从生活中来,不假雕饰,而意味悠长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指出:“此诗反映了苏轼对‘劳动价值’的重新认识,是他走向‘平民化’人格的重要标志。”
以上为【籴米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