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楚地百姓为屈原悲悼,千年来哀思未曾停歇。
英魂飘向何处?父老空自哽咽。
至今在青苍江面上,投饭食解救他的饥渴。
遗风演变成竞渡习俗,哀鸣声震裂楚地山岳。
屈原本是古代壮士,赴死意志何等刚烈。
世俗之人怎能理解,眷念故国不忍决别。
南宾旧地原属楚疆,山上存有纪念古塔。
应是佛教信徒所建,担忧先生沉沦湮灭。
此事虽无确凿凭据,这番心意确实恳切。
古来谁人能够不死?何必计较寿夭长短。
名声实在流传无穷,富贵不过短暂热烈。
屈大夫深明此理,因此坚守死节不移。
以上为【屈原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屈原塔:宋代忠州(今重庆忠县)古迹,非屈原卒地
2. 投饭:端午投粽习俗,《荆楚岁时记》"屈原死汨罗,人以其死日贮米为粽"
3. 竞渡:赛龙舟,《武陵竞渡略》"竞渡事本招屈"
4. 南宾:唐时忠州旧称,宋改称忠州
5. 奉佛人:佛教信徒,忠州唐代始建佛教寺院
6. 考折:寿夭,《尚书·洪范》"五福:一曰寿,六极:一曰凶短折"
7. 死节:为气节而死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"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,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"
以上为【屈原塔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屈原塔为切入点,融合民俗观察与哲学思考,前八句通过"投饭救饥""竞渡哀叫"的楚地风俗,展现屈原精神的民间传承;中段以"壮士就死""世俗不知"的对比,凸显其抉择的超越性;后十二句借佛塔存废引发对生死、名节的终极叩问,在二十八句间完成从历史追思到价值判断的升华,体现苏轼融通三教的思维特质。
以上为【屈原塔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古堪称苏轼贬谪时期咏史诗的典范。开篇"楚人悲屈原,千载意未歇"以史家笔法定调,"未歇"二字既写楚俗延续,又暗含精神传承的永恒性。"精魂飘何处"四句转入具象民俗描写,将《续齐谐记》的传说转化为诗性画面,"楚山裂"的夸张手法强化了集体悲恸的穿透力。"屈原古壮士"六句突然提升视角,"就死意甚烈"与"眷眷不忍决"的矛盾刻画,既突破贾谊《吊屈原赋》"般纷纷其离此尤"的怨愤模式,又较《史记》"虽流放,眷顾楚国"的记载更富情感张力。后段"南宾旧属楚"八句展现苏轼特有的考辨思维,对佛塔缘起的推测既见其"多方求證"的学者本色,"此意固已切"的论断又显"不以辞害意"的通达态度。结尾"古人谁不死"六句将诗境推向哲学高度,以"名声无穷"对应"富贵暂热",既承袭《论语》"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"的儒家价值观,又暗合《金刚经》"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"的佛理,最终在"持死节"的铿锵结语中,完成对屈原精神当代意义的重新确认。
以上为【屈原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黄庭坚《山谷题跋》:"东坡《屈原塔》诗,末段议论正是《离骚》注脚,'富贵暂热'四字可破千古名利之惑。"
2. 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"'投饭''竞渡'诸语如绘楚风,然至'何必较考折'忽作旷达语,此则公之自写胸臆。"
3. 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》:"层层脱换,渐入宗旨,后幅竟成一篇史论,而浑然不觉,此境最不易到。"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"此诗作于嘉祐四年赴京途中,'奉佛人'云云实为后日《屈原庙赋》'浮屠之师'句张本。"
5. 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"结处'持死节'三字坚如金石,与《范增论》'明去就之分'同一史识,可见早岁已具卓荦之见。"
以上为【屈原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