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中秋时节的天气并没有什么不同,无需用红色纱灯来照亮座位的一角。
山上升起的白云如一匹白绢横展,水中倒映的明月仿佛卧着一座佛塔。
尚未乘短桨返回三峡,却已约定要驾轻舟泛游五湖。
试问这登高望远的美景如何?明年你们还会记得我这位太守吗?
以上为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,席上次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黄楼:位于徐州城东门之上,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建,用于镇治水患,亦为宴集宾客之所。
2. 席上次韵:指在宴席上按照他人原诗的韵脚作诗唱和。“次韵”即依原诗韵字及其顺序押韵。
3. 中秋天气未应殊:意谓此时虽非八月中秋,但天气清朗相似,并无差别。
4. 红纱照座隅:指用红纱灯笼照明。古时中秋赏月常设灯烛助兴,此处言无需点灯,因月光已极明亮。
5. 匹素:一匹白绢,比喻白云洁白平整如丝帛铺展。
6. 浮图:梵语“佛陀”的音译,此处指佛塔;诗中“水中明月卧浮图”是说月影倒映水中,形如佛塔卧于水面,亦可能兼指黄楼倒影或想象中的塔影。
7. 短棹:小船,短桨。代指行舟。
8. 三峡:长江三峡,此处泛指归途险远,亦暗含贬谪或奔波之意。
9. 五湖:古代指太湖及其附近水域,相传范蠡功成身退后泛舟于此,后成为隐逸之象征。
10. 使君: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为苏轼自称。
以上为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,席上次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十月十五日,苏轼时任徐州知州(即“使君”),在黄楼举行宴会观月而作。虽题为“观月”,实则借景抒怀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、仕途起伏的感慨,以及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诗中前两联写景清丽空灵,后两联转入抒情,由景及情,自然流转。尾联以问句收束,语意含蓄,既流露出对当下欢聚的珍惜,也暗含对仕宦生涯的无奈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。
以上为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,席上次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观月”为题,实则融写景、抒情、用典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深沉的艺术风格。首联破题而出,点明时节与情境:虽非中秋佳节,然天清气朗,月华如练,足以替代灯火,凸显月色之美。颔联对仗工整,意境高远:“山上白云横匹素”以视觉横向铺展,静谧悠远;“水中明月卧浮图”则自上而下,虚实相生,将月影比作卧佛之塔,既有佛教空寂之趣,又添神秘美感。颈联笔锋一转,由眼前之景引入内心之志:虽尚不得归,已有退隐之约,“还三峡”或寓仕途艰难,“泛五湖”则显归隐之愿,二句形成张力,体现进退之间的矛盾心境。尾联以设问作结,情感真挚,语带调侃而情意绵长,既是对友人的深情叩问,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淡淡叹息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丰富,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堪称苏轼七律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,席上次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卷三十六引清·吴之振评:“东坡黄楼诸作,气象宏阔,而此诗尤得风神之妙,‘白云’‘明月’一联,直入画境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清·纪昀评:“前四句写景澄澈,后四句寓意深远。‘未成’‘已约’二语,转折有致,见其心迹。”
3. 《苏诗选注》(中华书局版)评:“此诗作于元丰五年,正值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贬谪之后,心境趋于平和而内藏波澜。‘泛五湖’之约,实为遁世之思的流露。”
4.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)条目评:“诗中‘水中明月卧浮图’一句,构思奇巧,将月影与佛塔结合,既写出光影之美,又暗寓禅意,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的思想特色。”
以上为【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,席上次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