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水边的亭阁与花木楼台争相展现美景,春秋佳景各有所长,彼此争艳。唯有这座亭子空无一物,却正因如此,人坐其中可观览万千景色,反而最能体悟自然的完整与本真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:这是苏轼为和其表兄文同(字与可)所作《洋川园池三十咏》而写的组诗,共三十首,《湖桥》是其中之一。
2. 文与可:即文同,北宋著名画家、诗人,苏轼的表兄,以画竹著称,“湖州竹派”创始人。
3. 洋川:地名,今陕西洋县,文同曾任洋州知州,在此建园池并赋诗。
4. 湖桥:园中一处临湖的桥或桥上之亭,具体形制不详,诗中所咏似为桥上观景之亭。
5. 水轩:临水而建的亭阁。
6. 花榭:建在花丛中的台榭,多用于赏景。
7. 争妍:争相展示美丽。
8. 秋月春风:代指四季美景,亦含时光流转之意。
9. 各自偏:各有侧重,各擅胜场。
10. 坐观万景得天全:静坐观赏万物景象,因心境空明而得以领悟天地的完整与本真。“天全”指自然本性完满无缺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》中的一首,题为《湖桥》。诗人通过对园中景物的对比描写,表达了一种“空故纳万境”的哲理思想。前两句写水轩花榭争妍斗艳,体现人工之美与季节之变;后两句笔锋一转,突出“此亭无一物”,却因其“空”而能容纳万象,体现了道家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、佛家“空即是色”的审美与人生境界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以小见大,寓哲理于景物之中,展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深度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精巧,前两句铺陈园中繁盛之景:水轩与花榭,一依水而清雅,一倚花而绚烂,二者争相展示人工营造之美;春秋交替,月明风清,各自呈现不同风姿。然而诗人并未沉醉于此,而是通过“惟有此亭无一物”一句陡然转折,将焦点引向一座看似简陋、空无装饰的亭子。正是这种“无一物”的状态,使人心无挂碍,得以“坐观万景”,在静观中体悟宇宙万象的和谐与完整。
“坐观万景得天全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体现出苏轼深受庄子“心斋”“坐忘”思想影响,强调心灵的虚静方能涵容万物。同时,也暗合禅宗“明心见性”的理念。此句不仅写景,更写心,由外景转入内省,实现了从“物趣”到“理趣”的升华。
全诗以极简之语传达深邃哲思,体现了苏轼“平淡中见奇崛”的艺术风格,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园林审美中“以少总多”“因空成色”的美学追求。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十五注:“此诗借园景抒怀,言空亭反能尽览众美,盖取‘虚室生白’之意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纪批苏诗》评此组诗云:“随手写景,皆有寄托,此首尤得冲淡之致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在《元白诗笺证稿》中虽未直接评此诗,但指出苏轼此类和韵诗“往往于琐细景物中寄其哲思,实开宋诗理趣一路”。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论苏诗曰:“坡公善于化老庄之言入诗,如‘惟有此亭无一物,坐观万景得天全’,即庄生所谓‘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’也。”
5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此诗:“通过‘有’与‘无’的对照,揭示出‘空’乃容纳万有的前提,是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的典型表现。”
以上为【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