轼启:新岁未获展庆,祝颂无穷,稍晴起居何如?
数日起造必有涯,何日果可入城。
昨日得公择书,过上元乃行,计月末间到此,公亦以此时来,如何?
窃计上元起造,尚未毕工。
轼亦自不出,无缘奉陪夜游也。
沙枋画笼,旦夕附陈隆船去次,今先附扶劣膏去。
此中有一铸铜匠,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,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。
乞蹔付去人,专爱护便纳上。
余寒更乞保重,冗中恕不谨,轼再拜。
子由亦曾言,方子明者,他亦不甚怪也。
柳丈昨得书,人还即奉谢次。
知壁画已坏了,不须怏怅。
但顿着润笔新屋下,不愁无好画也。
翻译
苏轼启:新年伊始,未能当面庆贺,谨致无穷的祝福。近日天气稍晴,您起居可安好?
近来我这里房屋修造之事,想必不久便可收尾,不知何时能真正进城?
昨日收到李公择来信,说要过了上元节才动身,预计月底抵达此处。您是否也打算在这个时间前来?情况如何?
我私下估计,上元节前后修造工程尚未完工。我自己也不打算外出,因此无缘奉陪夜游了。
沙枋所制的画笼,不久将托陈隆的船捎去,现先附上扶劣膏寄上。
此处有一位铸铜工匠,想借用您所收藏的建州木茶臼和木椎,试着照样子打造一副;正好有闽中人要回去,或许可让他先看过实物,顺便在那边买一副。
恳请您暂时交给来人,务必小心爱护,完成后立即归还。
余寒未消,还请多加保重。事务繁杂,书信简略,恕我不周,苏轼再拜。
季常先生文阁下。正月二日。
另外,子由也曾提及,关于方明之事,他其实并不太介意。莫非是柳中舍回家后说起的缘故?我尚未及写信慰问,暂请代为转达我的意思,转达我的意思。
昨日收到柳丈来信,待来人返回时即刻回信致谢。
得知您家壁画已损坏,不必懊恼。只管把润笔所得安置于新屋之中,不愁没有好画可挂。
---
以上为【新岁展庆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轼启:苏轼写信开头的自称格式,“启”表示陈述、禀告之意。
2. 新岁未获展庆:新年未能当面祝贺。展庆,指当面表达庆贺。
3. 祝颂无穷:祝祷之辞,意为祝福无尽。
4. 起居何如:日常起居是否安好,古代常用问候语。
5. 数日起造必有涯:最近的房屋修建工程应当快结束了。起造,指建造房屋;涯,尽头、结束。
6. 公择:李公择,即李常,苏轼好友,时任地方官。
7. 上元:农历正月十五,元宵节。
8. 沙枋画笼:沙枋可能是地名或匠人名,画笼指用于装画轴的精致匣子。
9. 扶劣膏:一种药膏名,可能用于治疗虚弱或外伤,具体成分不详。
10. 建州木茶臼子并椎:建州(今福建建瓯)产的木质茶臼和捣茶用的椎,为宋代点茶器具。
11. 闽中人便:有福建人顺路可以带东西。
12. 蹔付:暂且交付。“蹔”同“暂”。
13. 保重:注意身体,保重健康。
14. 冗中:事务繁忙之中。
15. 子由:苏辙,苏轼之弟。
16. 方子明:人名,具体事迹不详,疑为与苏家有过节之人。
17. 柳中舍:柳氏,中舍为官职名,可能指柳仲远,陈慥亲戚。
18. 柳丈:对柳姓长辈的尊称。
19. 人还即奉谢次:待送信人返回时立即回信答谢。
20. 壁画已坏了:家中墙壁上的画作损毁。
21. 顿着润笔新屋下:把卖文得来的“润笔”(稿酬)用于装饰新屋。润笔,原指写字作画的报酬,此处引申为书画作品。
22. 正月二日:写信日期,宋神宗元丰年间某年正月初二。
---
以上为【新岁展庆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帖实为苏轼写给友人陈慥(字季常)的一封书信,题为《新岁展庆帖》,并非诗歌,而是一篇典型的宋代文人尺牍。全文以日常问候、事务安排、友情交流为主,语言平实自然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与友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。文中涉及新年问候、房屋修造、友人行程、物品借用、书画事宜等生活琐事,展现了北宋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。虽无宏大叙事,却因细节生动、语气亲切而极具文学与史料价值。其文风冲淡从容,既有文人的雅趣,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,是苏轼散文中“平淡中见深情”的代表作之一。
---
以上为【新岁展庆帖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新岁展庆帖》是苏轼行书尺牍中的名品,亦为文学与书法双绝之作。从文学角度看,此信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:首段问候,继而述己事,再问友人行程,接着交代物品借用,最后关怀健康并附带他人消息,一气呵成,自然流畅。语言简洁而不失温厚,语气谦和中见亲昵,充分体现出苏轼待人接物的真诚与豁达。
文中所涉“起造”“画笼”“茶臼”“润笔”等细节,折射出宋代文人生活的精致与讲究。修屋、赠药、借物仿制、托人购货,皆为日常琐事,却因出自苏轼之手而显得风雅蕴藉。尤其是“但顿着润笔新屋下,不愁无好画也”一句,既宽慰友人,又暗含文人以书画自娱、自足的精神追求,言浅意深,妙趣横生。
此帖亦可见苏轼在逆境中的从容心态。据考,此信写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(约元丰四年至七年),虽身处困顿,然信中毫无悲苦之语,反显生活情趣盎然,足见其“超然物外”的人生境界。信中提及子由、公择、柳氏等人,构成了一幅苏轼人际交往的温情图景,凸显其重情重义的性格特质。
作为书信文体,《新岁展庆帖》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,是研究宋代文人交际、生活美学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。
---
以上为【新岁展庆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石渠宝笈续编》著录此帖,称其“笔意洒落,天真烂漫,如晋人风致”。
2. 明代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评:“东坡尺牍,天真烂漫,字字如珠玉,此《新岁展庆》尤佳,有晋宋间人风韵。”
3. 清代安岐《墨缘汇观》载:“苏长公《新岁展庆帖》,纸本,行书,笔力雄健,气韵生动,为晚年精妙之作。”
4. 近人徐邦达《古书画过眼要录》指出:“此帖确为苏轼真迹,书写自然,无刻意安排,乃其日常信札中之精品。”
5. 启功《论书绝句》有云:“东坡信手作书札,万变皆从规矩来。展庆、人来诸帖在,可知腕底有风雷。”
6. 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·宋代书法》收录此帖,并评价:“此帖内容丰富,涉及人事、器物、建筑、书画,具极高文献价值,书法则丰腴跌宕,为苏轼行书代表作。”
7. 朱家溍《历代法书著录汇考》记:“《新岁展庆帖》历代著录颇多,见于《大观录》《墨缘汇观》《石渠宝笈》等,流传有序。”
8. 傅申《书法鉴定:兼怀素〈自叙帖〉临床诊断》中引用此帖作为苏轼笔法分析样本,认为其“用笔圆厚,结体宽博,典型苏体风貌”。
9. 日本书法家渡边华山曾临摹此帖,并题跋曰:“东坡此书,气象恢宏,虽尺幅而有千钧之力,诚宋贤第一流手笔。”
10. 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此帖:“苏轼行书《新岁展庆帖》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,为国家一级文物,是研究苏轼生平与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。”
以上为【新岁展庆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