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是什么奇特的植物被栽种在遥远的海滨?它亭亭耸立,主干挺拔,枝条纷乱交错。
花从树梢绽放,青色的笋壳翻卷而开;果实生于苞中,外皮褶皱如锦绣纹理。
它能缓解饥饿,香气自然散发;更能驱除瘴气疫病,其性温热如熏香般和暖。
盘中堆满此物,还有什么可与之相配?唯有那清新的蒌叶,宛如卷起的翠绿云彩。
以上为【咏槟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槟榔:棕榈科常绿乔木,原产热带地区,果实可咀嚼,有提神、助消化、驱虫等功效,岭南民间习食之。
2. 海滨:指岭南沿海地带,苏轼晚年贬居惠州、儋州,皆临海。
3. 亭亭直干:形容槟榔树干笔直高耸。
4. 乱枝分:枝条自树干上部散出,呈伞状分布,故称“乱枝”。
5. 树杪(miǎo):树梢。
6. 青箨(tuò):青色的笋壳,此处指槟榔花苞外层包裹的叶鞘。
7. 苞中皱锦纹:槟榔果实成熟后外皮皱缩,色泽斑斓如织锦。
8. 疗饥怀:缓解饥饿感。
9. 消瘴疠:消除南方湿热之地易发的瘴气疫病。
10. 蒌叶:胡椒科植物,古人常与槟榔、石灰同嚼,助味并增强刺激感,有辛香之气。
以上为【咏槟榔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咏槟榔》是苏轼贬谪岭南期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。诗人通过对槟榔树形态、果实特征及其食用、药用价值的细致描写,展现了南方风物的独特风貌。全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:前四句写形,刻画槟榔树的生长姿态与果实外观;中间两句转写功用,突出其疗饥消瘴的实际价值;末二句以蒌叶为衬,点出槟榔食用习俗,寄寓生活气息。语言质朴而形象生动,既具科学观察之实,又含人文关怀之情,在咏物诗中别具一格。此诗也反映了苏轼身处逆境仍关注民生、接纳异域文化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咏槟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咏物”为题,实则融地理风物、生活经验与个人情感于一体。首联设问起笔,引人入胜,“异味谁栽”既写其罕见,亦暗含对异乡风物的好奇与接纳。“亭亭直干”写出槟榔树挺拔之姿,“乱枝分”则准确描绘其树冠形态,形成视觉对比。颔联转入细节描写,“开花树杪”点明花序生于顶端,符合植物特性;“翻青箨”“皱锦纹”以动态与质感描摹花果之态,极具画面感。颈联由形入用,强调其“疗饥”“消瘴”的实用功能,体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,也折射出自身在瘴疠之地求生存的真实体验。尾联以“堆盘”呼应食用场景,“蒌叶清新卷翠云”一句诗意盎然,将日常饮食升华为审美意象,翠叶如云,不仅色彩悦目,更带来心理上的清凉慰藉。全诗语言平实而不乏雅致,状物精微,寓意深远,体现了苏轼“凡物皆可赋诗”的创作理念和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咏槟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写槟榔生态极工,非亲历其地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·翁方纲《石洲诗话》卷四:“东坡《咏槟榔》,纯用实写,而风致自远。盖其胸中包孕风土,故下笔皆成文章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状物取神,兼及功用,不徒以词藻胜,乃见学识与情怀并重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此等诗看似平淡,实则包含海外风物之真,读之如置身炎徼,闻其香、睹其形。”
以上为【咏槟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