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绫衲衫暖衬甲,红线勒帛光绕胁。
秃襟小袖雕鹘盘,大刀长剑龙蛇柙。
两军鼓噪屋瓦坠,红尘白羽纷相杂。
将军恩重此身轻,笑履锋铓如一插。
何如大舰日高眠,一枕清风过苕霅。
翻译
青色的丝织内衣温暖地衬在铠甲之内,红色的束带环绕腰间,闪闪发光。衣襟短小,袖口紧窄,绣有盘旋的雕鹘图案;所佩大刀长剑如龙蛇盘绕于鞘中,威势凛然。两军交战时战鼓喧天,声震屋瓦欲坠,战场上尘土飞扬,刀光剑影交错纷杂。将军恩义深重,士卒甘愿轻视生命,谈笑间便踏向刀锋剑刃,视死如归。而那些书生却只肯安坐军帐之中,纸上谈兵,笔端轻易决定生死。战场上号角齐鸣,击鼓催促进攻,勇猛之士应笑此等小儿伎俩何其狡诈。试问深夜偷渡黄河是何等惊险,寒风夹着沙粒扑面而来,令人寒意顿生。与此相比,不如乘着大船在日出后安然高卧,枕着清风,悠然经过苕溪与霅溪,尽享宁静。
以上为【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钤辖(qián xiá):宋代地方军事官员,掌管一路或一州的军务。
2. 青绫衲衫:用青色绫布缝制的贴身衣物。衲,原指补缀,此处指缝制。
3. 暖衬甲:温暖地衬在铠甲之内,形容战袍兼具保暖与防护功能。
4. 红线勒帛:红色丝带制成的腰带。勒帛,束腰之带。
5. 秃襟小袖:衣襟短、袖口窄的戎装样式,便于行动。
6. 雕鹘(diāo hú):雕类猛禽,象征勇猛,常用于军服纹饰。
7. 龙蛇柙(xiá):刀剑如龙蛇般盘绕于匣中。柙,匣、盒,此处指刀鞘。
8. 鼓噪:古代作战时击鼓呐喊以壮声势。
9. 红尘白羽:红尘指战场扬尘,白羽指箭矢。
10. 苕霅(tiáo zhà):苕溪与霅溪,均在今浙江湖州一带,风景清幽,象征隐逸之地。
以上为【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观览杭州钤辖欧育所展示的刀剑战袍后所作,借物抒怀,通过描写军旅装束与战争场面,对比将士的英勇无畏与文人的纸上谈兵,表达了对真正武勇之士的敬佩,以及对脱离实际、空谈误国的文人作风的讽刺。同时,诗末转向隐逸之思,流露出诗人对仕途风波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。全诗气势雄健,意象鲜明,情感跌宕,在写实与抒情之间自如转换,体现了苏轼豪放与超脱并存的诗风。
以上为【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】的评析。
赏析
苏轼此诗以“观刀剑战袍”为题,实则借物咏志,展开对军旅生活与文人姿态的深刻对照。开篇细致描绘欧育的戎装:“青绫衲衫暖衬甲,红线勒帛光绕胁”,不仅写出战袍的华美实用,更烘托出武将英武之气。紧接着“秃襟小袖雕鹘盘,大刀长剑龙蛇柙”,以雕鹘、龙蛇等猛兽意象强化兵器的威慑力,营造出肃杀氛围。
“两军鼓噪屋瓦坠,红尘白羽纷相杂”二句极写战争之激烈,声光交错,极具画面感。而“将军恩重此身轻,笑履锋铓如一插”则刻画士卒忠勇,视死如归,情感炽烈,令人动容。
转折至“书生只肯坐帷幄,谈笑毫端弄生杀”,笔锋陡转,直刺文人空谈之弊。所谓“谈笑毫端”,正是对纸上谈兵、不亲临战阵者的辛辣讽刺。随后“叫呼击鼓催上竿,猛士应怜小儿黠”,进一步以猛士之视角嘲讽权谋巧计,凸显真勇与伪智之别。
结尾转入沉思:“试问黄河夜偷渡,掠面惊沙寒霎霎。何如大舰日高眠,一枕清风过苕霅。”由实入虚,从边塞险境转向江南水乡的宁静,表达诗人历经宦海风波后的退隐之思。这种由壮烈到恬淡的情绪转换,正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体现——既敬重担当,又向往超脱。
以上为【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苏轼诗:“才大气雄,纵横奔放,而寓意深远,非徒以辞采胜。”此诗正体现其“雄”与“深”之特质。
2. 清代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称:“东坡此作,前半写景如画,后半议论如剑,锋芒毕露,而收束于冲淡,可谓刚柔并济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评曰:“以军装起兴,而归于隐逸之想,盖东坡屡经忧患,故于功名之际,每作冷眼观之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常以战争题材反衬和平之可贵,此诗由‘锋铓’而至‘清风’,心理转折自然,足见其胸怀开阔。”
以上为【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