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晨麦田的气息含着露水的湿润,傍晚溪水的波光映照暮霭。
争斗的麋鹿苍色犄角已显老态,雏野鸡的绛红羽毛格外鲜艳。
葵花低垂如红绸起皱,莲花清香似水麝燃烧。
岂敢嫌弃这幽深僻静之处,只恐辜负了山林泉石的幽美。
以上为【和应之石涧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应之:张耒友人,生平未详
2. 石涧:山间石溪
3. 麦气:麦田的氣息,借鉴王安石“麦气浮浓扑”句意
4. 溪光:溪水反射的光影
5. 斗麋:争斗的麋鹿,《楚辞·湘夫人》“麋何食兮庭中”
6. 苍角:青黑色的鹿角
7. 雏雉:幼年野鸡
8. 绛毛:深红色羽毛
9. 红缯绉:红色丝绸的皱纹,喻葵花形态
10. 水麝:水生麝香,指莲香清冽
11. 幽僻处:僻静的隐居地
以上为【和应之石涧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石涧景物为观照对象,通过朝暮时序的流转与动植物形态的捕捉,构建出隐逸生活的理想图景。尾联“敢辞幽僻”的反诘与“恐负林泉”的谦卑,在进退之间展现宋代士人对待自然的虔敬态度,其“直恐”二字较之寻常隐逸诗更多一份珍惜之意。
以上为【和应之石涧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作于张耒晚年闲居时期,是其田园诗风的精粹之作。全篇采用感官铺陈法:首联从嗅觉(麦气)、视觉(溪光)切入,以“朝含露”与“夕照烟”构成完整的时间循环。颔联聚焦动物意象,“斗麋苍角”的沧桑与“雏雉绛毛”的鲜丽形成生命阶段的对照。颈联转写植物,以“红缯绉”喻葵花之形,用“水麝燃”拟莲花之香,其通感手法与林逋“暗香浮动月黄昏”异曲同工。尾联直抒胸臆,“敢辞”以否定句式强化隐居决心,“直恐”二字则道出对自然馈赠的珍视,这种既自信又谦卑的态度,正是宋代理学“格物致知”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。全诗在四十字内完成从物象到心境的升华,其精微观察与虔敬情怀,堪称宋人自然观照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和应之石涧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吴之振《宋诗钞》:“文潜《和应之石涧》诗,‘葵折红缯绉,莲香水麝燃’二联,体物之工,追摹姚合。”
2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:“张宛丘此诗,句句是石涧,句句是和作,末联尤见避世之志。”
3. 贺裳《载酒园诗话》:“‘斗麋苍角老,雏雉绛毛鲜’,画师不能到,盖心细如发方见得。”
以上为【和应之石涧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