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皇有意征讨匈奴单于,打破铜山铸造虎符调兵。
骁勇的将领刚刚任命三十六人,精锐士兵共同统领五千军伍。
周王以修德为本也需抵御外族侵扰,汉武帝雄才大略同样崇尚儒家治国。
您本身兼备文韬武略,建功立业不必专读《孙子》《吴子》兵书。
以上为【赠青潍将谢承製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赠青潍将谢承製:青潍,指青州和潍州,今山东境内;谢承製,即谢景温,时任承務郎或承製之职,掌文书或地方政务。
2. 吾皇:指宋神宗,当时正推行变法,加强边防。
3. 缚单于:指擒获匈奴首领,象征平定边患。单于,匈奴最高首领。
4. 槌破铜山铸虎符:槌破铜山,化用汉文帝铸钱事,此处借指国家大力铸造兵符,调动军队。虎符,古代调兵信物。
5. 骁将新除三十六:新任命了三十六位勇将。三十六,虚指数量众多,或暗合兵家三十六计。
6. 精兵共领五千都:都,古代军队编制单位,一都约数百人,五千都形容兵力雄厚。
7. 周王常德须攘狄:周代君王虽重德治,仍需抵御北方狄人入侵。攘,排斥、抵御。
8. 汉帝雄才亦尚儒:汉武帝虽武功赫赫,亦重用儒生,兴太学,尊儒术。
9. 君学本兼文武术:您(谢承製)的学问本来就是文武兼备。
10. 功名不必读孙、吴:建功立业不一定要死读《孙子兵法》《吴子兵法》,赞其才识超群,可融会贯通。
以上为【赠青潍将谢承製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赠别谢承製(谢景温)出使或任职青州、潍州时所作,是一首典型的赠别勉励诗。诗中既赞颂朝廷整军经武、志在安边的宏图,又褒扬谢承製文武兼备的才能,强调其不必拘泥古兵法亦可建功立业。全诗气势恢宏,用典自然,体现了苏轼对国家边防的关注与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认可。诗风刚健而不失儒雅,融合历史典故与现实政治,展现了宋代士大夫“以文驭武”的理想人格。
以上为【赠青潍将谢承製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开篇气势磅礴,“吾皇有意缚单于”直抒国家收复失地、整军备战之志,奠定全诗雄健基调。“槌破铜山铸虎符”借用历史意象,形象写出朝廷大规模调兵遣将的场景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第二联“骁将新除三十六,精兵共领五千都”,对仗工整,数字夸张而富有节奏感,凸显军容之盛与人才之众。第三联转入议论,以周王、汉帝为例,说明即便是以德治著称的君主,也不得不重视武备;而雄才大略者更懂得文武并用,体现苏轼对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结合的政治理念。尾联点题,高度赞扬谢承製文武双全,不必拘泥古法即可成就功业,既是鼓励,也是信任。全诗融叙事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结构严谨,用典贴切,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,充分展现苏轼诗歌“以才学为诗”“以议论为诗”的特点,同时不失情感温度。
以上为【赠青潍将谢承製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气象堂皇,议论有据,非徒作颂语者比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:“起句雄杰,次联壮丽,三四用事得体,结语尤见推重之意。苏公赠人之作,每能如此激励人心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‘槌破铜山’语奇而实有来历,非杜撰也。全诗典重而不滞,可见当时边事方殷,朝气方振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赠答诗常寓政见于酬应之中,此诗言文武之道并重,实为神宗朝改革军事、擢用人才之写照。”
以上为【赠青潍将谢承製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