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身披露水脚踏泥泞行走在草棘丛中,十年春雨滋养着如虬龙般的松苗。
如今都城附近杜姓的秀才,竟要向我这东坡居士请教种松的方法。
以上为【予少年颇知种鬆,手植数万株,皆中樑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都梁山:在今江苏盱眙,《太平寰宇记》"都梁山在泗州盱眙县"
2. 杜舆:字从之,苏轼在都梁山结识的秀才
3. 髯龙:状松针如龙须,苏轼《东坡志林》"松之有利于世者甚博"
4. 尺五城南:喻近在咫尺,《辛氏三秦记》"城南韦杜,去天尺五"
5. 东坡:苏轼黄州垦荒时自号,《苏轼文集》"东坡居士,醉卧石上"
6. 十年:苏轼《种松得徕字》"我昔少年日,种松满东冈"
7. 草棘:杂草荆棘,《诗经·邶风》"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"
8. 戏赠:以诙谐口吻相赠,白居易《戏赠元九李二十》"每被老元偷格律"
9. 中梁柱:达到栋梁之材,《庄子·人间世》"散木也,以为舟则沉"
10. 学种松:双关学习立身处世之道,《论语·子罕》"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"
以上为【予少年颇知种鬆,手植数万株,皆中樑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轻松笔调寄寓深沉人生感慨,前两句通过"露宿泥行"的艰辛与"十年春雨"的坚持,勾勒出躬耕育林的漫长历程;后两句以"尺五城南"的空间转换与"欲学问松"的戏剧反差,在自嘲中暗含对生命传承的哲思。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劳动实践到精神隐喻的升华。
以上为【予少年颇知种鬆,手植数万株,皆中樑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作于元丰七年(1084)苏轼自黄州移汝州途中,展现其历经磨难后的澄明心境。前两句以倒叙手法回溯少年壮举,"露宿泥行"的具象描写与"草棘中"的环境烘托,再现亲力亲为的实践精神;"十年春雨"既写自然节律,更暗喻政治风雨中的持守,"养髯龙"三字将松树升腾为精神图腾。后两句陡转当下,"尺五城南"化用长安韦杜典故,巧妙关联杜舆姓氏;"欲问东坡"的戏剧性场景,既含对自身贬谪境遇的自嘲,更透出"技进于道"的领悟——种松已从具体技艺转化为生命智慧的象征。全诗通过时间维度(少年-如今)与空间维度(东坡-城南)的交错,在种松问道的平凡事件中,寄寓着对文化传承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。
以上为【予少年颇知种鬆,手植数万株,皆中樑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:"'十年春雨养髯龙'七字,包孕宏深,较杜牧《栽竹》'历历羽林影'更饶生意。"
2. 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""后二句谐趣中见沧桑,'欲问东坡'四字,尤耐寻味。""
3. 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""以种松小事发大议论,'露宿泥行'与'尺五城南'映照间,自有俯仰今昔之感。""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""公《种松》诗前后数见,此独以诙谐出之,盖谪宦情怀老而愈达。""
5. 赵克宜《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》:""'养髯龙'字法奇创,既肖松形,复见培植之功,可谓一字千金。""
以上为【予少年颇知种鬆,手植数万株,皆中樑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