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前厅堂中蜡烛在夜晚静静地燃烧,烛泪凝结,仿佛含着哀愁;半夜时分,清幽的香气从荔枝花飘来,悄然沾染了寝被。
竹林被轻烟笼罩,枝头寒冷,栖息着夜宿的鸟儿;天空如沉入水中般深邃,云雾散尽后,天色放晴,参星横挂天际。
以上为【和人迴文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和人迴文五首:苏轼所作五首回文诗,为唱和他人之作。“迴文”即回文诗,可顺读倒读皆通。
2. 前堂:前面的厅堂,多用于宴居或待客之处。
3. 画烛:绘有图案的蜡烛,亦泛指精美的蜡烛。
4. 夜凝泪:指蜡烛燃烧时蜡油下垂如泪,谓“烛泪”,常寓离愁或孤寂。
5. 荔惹衾:荔枝花香飘入寝室,沾染被褥。“惹”字写出香气悄然侵袭之态。
6. 烟锁:轻烟笼罩,使景物朦胧。
7. 寒宿鸟:因夜寒而栖于竹枝上的鸟儿。
8. 水沉天色:形容夜空深蓝如水浸沉,极言其幽深静谧。
9. 霁:雨雪停止,天气放晴。此处指云开雾散,夜空澄澈。
10. 横参:参星横斜于天际。“参”为二十八宿之一,属西方白虎七宿,常于冬夜高悬。
以上为【和人迴文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和人迴文五首》之一,属回文诗体,即正读倒读皆成章句。苏轼此作为典型的回文五言律诗,语言工巧,意境清幽,通过夜景描写传达出静谧、孤寂又略带感伤的情调。诗中以“烛泪”“清香”“寒鸟”“霁天”等意象交织,构成一幅深夜庭院图景,既体现诗人敏锐的感官体验,也暗含内心情绪的波动。回文体的运用不仅展示其文字驾驭能力,更使诗意在往复吟诵中层层深化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和人迴文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回文五律,结构精巧,意象清冷。首联写室内与室外之景:画烛垂泪,是静夜独坐之人眼中的悲情投射;荔香袭衾,则以嗅觉勾连自然与居室,暗示春夜微妙的生机与孤寂并存。颔联转入户外夜景,“烟锁竹枝”与“水沉天色”形成空间上的纵深感,烟霭低垂,寒鸟栖枝,显出夜之幽深与微寒;而“霁横参”则笔锋上扬,展现天宇开阔、星河横亘的壮美,由抑转扬,意境顿开。全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动静相生,色彩与气息交融,情感内敛而不露。回文形式更增音韵之美,倒读时“参横霁色天沉水,鸟宿寒枝竹锁烟”等句依然意境完整,足见苏轼炼字之功与才思之妙。
以上为【和人迴文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纪事》卷三十一:“东坡回文诗五首,辞工语丽,回环成趣,虽游戏之作,然见才情。”
2. 《苕溪渔隐丛话·后集》引《诗眼》:“回文诗自晋苏蕙《璇玑图》后,代有作者,至东坡乃以文心运巧,不落纤巧之讥,此作清婉可诵。”
3. 《历代诗馀》卷一百十五评苏轼词诗:“其回文诸篇,非徒炫技,实以气韵贯穿,读之如珠走盘,圆转自如。”
4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批此类诗:“回文诗易流于伪巧,唯坡公此等作,情景交融,不失风雅。”
以上为【和人迴文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