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战马在春天被放归牧场,耕牛到了冬天也得以歇息。
为何唯独那些追逐名利的人,却要终生劳心竭力?
后来者仍络绎不绝地奔向名场,离去的人却不知何时能回头。
我如今虽已醒悟,但为时已晚,直到六十岁才得以退隐闲居。
可这毕竟胜过那些始终不悟之人,至死都奔波在滚滚红尘之中。
以上为【偶作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白居易(772–846):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,唐代著名诗人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,主张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。
2. 《偶作二首》:组诗,收录于《白氏长庆集》,此为其第一首,作于诗人晚年退居洛阳时期。
3. 战马春放归:古代战马在春季无战事时放牧休养,典出《周礼》等礼制传统。
4. 农牛冬歇息:北方农耕地区冬季土地冻结,无法耕作,故牛得休息。
5. 徇名:为追求名声、官位而奔走。“徇”通“殉”,意为舍身以求。
6. 终身役心力:一生被名利所驱使,身心俱疲。“役”意为奴役、驱使。
7. 来者殊未已:投身名利场的人仍然源源不断。“殊未已”即远未停止。
8. 去者不知还:指已陷入仕途或名利中的人,不知抽身归隐。
9. 六十方退闲:白居易于大和三年(829年)五十八岁始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,实则六十岁前后正式退居洛阳履道里,过半官半隐生活。
10. 红尘:佛教用语,指纷扰的世俗世界,后泛指人间尘世。
以上为【偶作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白居易《偶作二首》其一(此为其一)是一首充满人生反思与哲理意味的讽喻诗。诗人以战马、农牛尚有休憩之时,反衬士人追逐功名而终身劳碌的荒谬,进而表达对“悟”与“不悟”的深刻思考。诗中既有对世俗名利场的批判,也有对自己晚年退隐的庆幸,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清醒与超脱。语言质朴直白,说理清晰,体现了白居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的现实主义诗风。
以上为【偶作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对比开篇,极具说服力:战马、耕牛作为人类役使的牲畜,尚且依循自然节律获得休养;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,却为虚名浮利“终身役心力”,不得喘息。这一反差尖锐揭示了世俗价值观的悖谬。颔联“何独徇名人”一句以反问加强批判力度,直指士人群体的精神困境。颈联进一步描绘名利场的循环陷阱——“来者未已,去者不还”,如飞蛾扑火,前赴后继。尾联转写自身:“悟已晚”三字饱含无奈与自省,但“六十方退闲”终究是幸事,末句“犹胜不悟者,老死红尘间”以冷峻笔调点出全诗主旨:觉醒虽迟,终胜沉沦。全诗无华丽辞藻,却因逻辑严密、情感真挚而具有强烈感染力,体现了白居易晚年“知足保和”思想与佛教“出离”观念的融合,是其“闲适诗”中兼具哲理深度与现实关怀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偶作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白氏长庆集》卷三十二收录《偶作二首》,此为其一,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(约830年前后)。
2. 宋·苏轼《祭柳子玉文》引白诗曰:“我今悟已晚,六十方退闲。”叹其早慧而未能早退。
3.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四:“香山诗多老年闲适之作,然往往于平淡中见警策,如此诗‘犹胜不悟者’句,令人悚然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:“乐天晚年深受理学与佛学影响,其‘悟’字实含儒释双重意味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补订本:“白诗说理,不假雕饰而理自明,如‘战马春放归’数语,以常情达至理,非深于世故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偶作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