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天空中彩绘的鼓声如春雷般层层响起,众多骑马的官员来到戏马台寻芳游乐。
半路上已遇见如山简般醉酒豪放之人,万众争相观看如同谪仙降临般的风采。
巡视淮西地区时威严凛然,重临历下之地则心怀仁德而回首往昔。
仍怀着去年款待宾客的情意,在水边折花,踟蹰徘徊,不忍离去。
以上为【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寒食宴:寒食节期间举行的宴会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,禁火冷食,后渐与清明合并。
2. 提刑: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,宋代路一级主管司法刑狱的官员。
3. 致语口号:宋代宫廷或官场宴会中用于迎送嘉宾的固定文体,多为四六骈文或短诗,兼具礼仪与文学功能。
4. 云间画鼓:形容高处彩绘的鼓,象征庆典之声自天际传来。
5. 叠春雷:鼓声接连不断,如春雷滚动,极言气势之盛。
6. 千骑寻芳戏马台:众多随从前往戏马台游赏。“戏马台”为项羽所筑,后成为徐州名胜,代指游览胜地。
7. 山简:西晋名士,嗜酒豪放,曾任征南将军,常醉于襄阳习家池,此处借指豪饮之人。
8. 谪仙:原指被贬下凡的神仙,常用来称誉才情超凡之人,如李白被称为“谪仙人”。此处喻提刑官风采卓绝。
9. 淮西按部:指提刑官巡视淮西地区。“按部”即巡视属地。
10. 历下:今山东济南一带,古称历下城,苏轼曾在此任职或途经,有旧谊可怀。
以上为【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寒食节宴会上为迎接提刑官(掌管司法监察的官员)所作的“致语口号”,属于宋代官场应酬场合的礼仪性诗作。此类诗通常既要体现庄重得体的礼节,又要展现文采风流。苏轼此诗巧妙融合了典故、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,既赞美了来使的风采与政绩,又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与留恋之情。全诗用语典雅,节奏流畅,意境开阔,既有盛唐气象,又具宋人理趣,在应酬诗中堪称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首联以“云间画鼓”和“千骑寻芳”开篇,营造出节日盛典的热烈氛围。“叠春雷”三字不仅写鼓声之壮,更赋予听觉以视觉冲击力,极具张力。次联转入人物描写,用“山简醉”与“谪仙来”两个典故,一写途中豪兴,一写众人仰望,既显来者风流倜傥,又暗含敬重之意。第三联转写政绩,“威尤凛”赞其执法严明,“首重回”则点出旧地重游、仁心不改,刚柔并济,恰到好处。尾联陡然转入柔情,以“去年留客意”勾起回忆,结句“折花临水更徘徊”情景交融,将不舍之情寄托于细微动作之中,余韵悠长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及人,由公及私,层层递进,展现了苏轼驾驭应酬诗的高超技艺。
以上为【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引清·冯应榴注:“此诗作于知徐州时,提刑巡至,轼设宴迎之,口号以颂其德。”
2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评)未直接收录此诗,但评苏轼应制诗云:“东坡诸作,虽属应酬,而气格宏阔,语意真挚,迥出时手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中无对此诗的具体评论,然多处提及苏轼“善用典而不滞,化俗为雅,自然浑成”。
4. 《全宋诗》第16册收录此诗,并标注:“致语口号,见《成都文类》卷十九,原题《提刑司致语口号》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:元丰二年(1079)前,苏轼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参与或主持此类官宴,此诗或作于是时。
以上为【寒食宴提刑致语口号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