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两位天圣寺的僧人都是蜀地人,却未能相见,于是留下这两首绝句。
我早已忘却故乡山路,脚步飘忽不定;试着说几句家乡话,却立刻引起共鸣。
若不是游子询问故里之事,谁会知道我本是成都城中的僧人呢?
以上为【天圣二僧皆蜀人,不见,留二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天圣二僧:指天圣寺的两位僧人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同乡。
2. 蜀人:四川人。蜀,古地名,今四川一带。
3. 不见,留二绝:未能相见,因而题写两首绝句作为纪念。
4. 家山忘了脚腾腾:意谓久离故乡,已记不清归路,行走时脚步轻浮不定。腾腾,形容脚步虚浮、无所依着的样子。
5. 试作巴谈却解应:试着说出几句巴地方言(即蜀语),竟立刻引起回应或共鸣。巴谈,指巴蜀地区的方言。
6. 不为游人问乡里:如果不是有游子打听家乡的情况。
7. 岂知身是锦城僧:谁又能知道我原本就是成都的僧人呢?锦城,即成都,因古代织锦业兴盛而得名。
8. 苏轼: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
9. 此诗背景:苏轼早年出川赴京,途经各地,常怀乡思。此诗或作于其初离蜀地之时。
10. “巴谈”与“锦城”皆具强烈地域色彩,凸显诗人对故土的文化认同。
以上为【天圣二僧皆蜀人,不见,留二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旅途中因未能与同乡僧人相见而作,抒发了深藏于心的乡愁与身份认同之感。诗人以“脚腾腾”写漂泊无定之态,“试作巴谈”则流露出对乡音的敏感与眷恋。后两句巧妙转折,借“问乡里”一事点明自己原是“锦城僧”,既呼应前文的乡情,又暗含身世之叹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于平淡中见深情,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浓厚的个人情怀与地域意识。
以上为【天圣二僧皆蜀人,不见,留二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虽短小,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。首句“家山忘了脚腾腾”以看似淡漠的语气写出久客他乡、归路迷茫的状态,“忘了”并非真的遗忘,而是压抑太久以致恍惚,正显乡愁之深。次句“试作巴谈却解应”陡然一转,一句乡音便激起内心波澜,说明乡情从未真正消散。后两句采用假设与反问结构:“不为游人问乡里,岂知身是锦城僧”,表面说若非他人提问,连自己都几乎忘记出身,实则强调这种身份记忆深植心底,只待契机唤醒。
诗中“锦城僧”三字尤为耐人寻味。苏轼并非僧人,此处或借用“僧”字表达一种超脱尘世、云游四方的身份隐喻,也可能借指那两位未遇的蜀僧,以彼映己,寄托同乡之思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在自嘲中透出无奈与感伤,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细腻真挚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天圣二僧皆蜀人,不见,留二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卷一收录此诗,校注者认为此诗作于仁宗天圣年间误记,实应为“天圣”乃寺名,非年号,当在苏轼青年时期出川时所作。
2. 清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评曰:“语极平淡,而感慨系之。‘岂知’二字,含无限身世之感。”
3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提及此诗时指出:“此诗反映苏轼初离乡井时之心理状态,乡音难舍,故土难忘。”
4. 《宋诗选注》(钱锺书选注)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相关论述中提到:“苏轼早期行役诗多带蜀中印记,乡音、地名常隐现其间,足见其文化根脉之深。”
5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虽未直接评论此诗,但其论苏诗云:“东坡少年之作,已有浩然之气,而不忘本源,故每于言语间露巴蜀风味。”可为此诗旁证。
以上为【天圣二僧皆蜀人,不见,留二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