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南山与帝阙都并非真实归宿,东颍水畔与西湖边的行迹也早已成陈迹。
季子归来本应令人欣喜,但老聃刚沐浴后却显得超凡脱俗、不似常人。
酒味清冽却不至醉人,暖意徐徐令人安适;睡得安稳如同入禅,呼吸均匀绵长。
自己也笑这尘世劳碌中还残留一丝执念,待明年一同泛舟越溪之春。
以上为【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沐浴启圣僧舍:在启圣寺中沐浴。启圣僧舍为寺院名,具体地点不详,或在颍州(今安徽阜阳)一带。
2. 赵德麟:即赵令畤(1051—1134),字德麟,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之后,苏轼好友,工诗词,曾任官职,后亦遭贬谪。
3. 南山:或指终南山,象征隐居之地;亦可泛指南方山林,暗喻退隐生活。
4. 北阙:皇宫前的宫门,代指朝廷,象征仕途功名。
5. 东颍:指颍州(今安徽阜阳),苏轼曾在此任知州,有“东坡居士”之称即源于此地。
6. 西湖:指杭州西湖,苏轼曾任杭州知州,留下诸多诗篇与政绩。
7. 季子:春秋吴国季札,以贤德著称,此处或借指赵德麟归来,亦可能自指。
8. 老聃新沐:老聃即老子,道家始祖;“新沐”指刚洗过头,古人重礼,沐后需束发戴冠,但《庄子·田子方》载老子“新沐而首垢,请勿触”,形容其超然形骸之外。此句谓老子沐浴后不拘礼仪,非世俗所谓“人”。
9. 休休暖:形容安闲温暖的状态,“休休”有安逸之意。
10. 越溪春:指来年春天泛舟越地溪流,表达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期待。
以上为【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晚年,题为“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”,记述了诗人于寺院沐浴时偶遇友人赵令畤(字德麟)的情景。全诗融合人生感慨、佛理禅意与友情慰藉,表现出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之后对仕途虚幻、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,以及对清净自在生活的向往。诗中“南山北阙”“东颍西湖”皆指其仕隐经历,“老聃新沐”借用道家典故,凸显超然物外之境。尾联自嘲尚存一念未忘,实则透露出对自然之乐与友情之约的珍视,情感真挚而含蓄。整体风格冲淡平和,意境深远,是苏轼晚年诗风成熟的体现。
以上为【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由现实场景切入,逐步转入哲思与抒怀。首联“南山北阙两非真,东颍西湖迹已陈”开篇即否定仕隐两端的真实意义,体现出苏轼晚年对人生本质的彻悟——无论是隐居还是出仕,皆为过眼云烟。颔联用典精妙:“季子来归”表面写友人相见之喜,实则暗含人事变迁之感;“老聃新沐定非人”则陡转一笔,借老子超凡形象,表达对超越世俗境界的向往。颈联转向当下生活体验:“酒清不醉”“睡稳如禅”,展现一种节制而宁静的生活状态,与禅宗“息念”“调息”之法相通,体现身心合一的修养境界。尾联“自笑尘劳馀一念”看似自嘲,实则深情——即便看破红尘,仍愿与友人共赏春光,这一“念”正是人性温暖所在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空灵,将儒释道思想融于一体,是苏轼晚年心境的典型写照。
以上为【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引查慎行语:“此诗感慨深至,而语极冲和,晚岁襟怀,尽于此矣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:“触景生叹,不着痕迹。‘两非真’‘迹已陈’六字,括尽一生出处之感。”
3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评此诗:“起结俱有远韵,中四语静深如禅语,而不见涩貌,东坡之妙在此。”
4. 《三州诗话》载:“老聃新沐”一句,最得庄子遗意,非胸中有漆园气象者不能道。
5. 《历代诗话》引张戒《岁寒堂诗话》语:“东坡晚岁诗多寓禅理,然不废人情,‘明年同泛越溪春’一句,可见其不忘世味,而又超然于外。”
以上为【沐浴启圣僧舍,与赵德麟邂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