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龙困时也曾屈身穿着鱼的外衣,羊狡诈时或许披着虎皮蒙骗世人。
匆匆之间便被列入鬼籍,昏乱糊涂地诉告上天。
偶然同登藩篱之墙,一同落入后羿的弓箭罗网之中。
回望十年往事,如同黄叶在秋风中翻卷飘零。
以上为【哭王子立,次儿子迨韵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王子立:即王适,字子立,苏轼友人,山东人,曾从苏轼学,才华出众,早逝。
2. 次儿子迨韵:意为依照次子苏迨原诗之韵和作。但此诗内容与悼子无关,疑为后人误题。
3. 龙困尝鱼服:化用《庄子·庚桑楚》“龙蛇之变”之意,喻贤者困顿,不得不屈身隐忍。
4. 羊儇或虎蒙:儇,狡诈;蒙,伪装。谓小人以巧诈冒充强者,如羊假虎皮。
5. 鬼录:指死亡名册,古人谓人死则名入冥籍。
6. 愦愦:昏乱、烦闷的样子。
7. 天公:上天,此处有控诉命运不公之意。
8. 藩墙:篱笆墙,比喻微贱或危险之地。
9. 同游羿彀中:羿,古代善射者;彀,张满弓弩。喻陷入险境,无法逃脱。
10. 黄叶卷秋风:象征人生凋零、往事成空,意境萧瑟,寄寓深哀。
以上为【哭王子立,次儿子迨韵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悼念次子苏迨所作,实则应为误题或误传。据考,“哭王子立”中的“王子立”乃苏轼友人王适(字子立),并非其子苏迨。苏迨是苏轼次子,名“迨”,字“某”,并无“王子立”之称。因此,此诗实为苏轼哀悼友人王适之作,而“次儿子迨韵”可能是后人误题或编集时的混淆。诗中情感沉痛,借典抒怀,以“龙困”“羊儇”等意象表达对友人命运不公、早逝的悲愤与无奈,末句以“黄叶卷秋风”作结,意境苍凉,余味无穷。全诗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遭贬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。
以上为【哭王子立,次儿子迨韵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情感深沉,结构紧凑。首联以“龙困鱼服”与“羊儇虎蒙”形成强烈对比,既写友人王适才高而不得志,又暗讽世道昏浊、贤愚颠倒。颔联直抒悲痛,“匆匆成鬼录”写出生命之短暂与猝然,“愦愦到天公”则饱含对天命不公的愤懑与无奈。颈联“偶落藩墙”“同游羿彀”以共患难之意,表明诗人与友人同处险境,命运相连,语带自伤。尾联以景结情,“黄叶卷秋风”一句,将十年沧桑尽付于萧瑟秋景之中,画面感极强,余音袅袅,令人黯然神伤。全诗用典精切,比喻巧妙,情感由愤激转为苍凉,体现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哭王子立,次儿子迨韵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卷四十三引查慎行曰:“此诗为哭王适作,‘次儿子迨韵’恐系误题。适从东坡游,早卒,故有‘匆匆成鬼录’之叹。”
2. 《三苏年谱》(孔凡礼撰)云:“王适卒于元祐间,东坡有哀辞及诗多首。此诗当属其中之一,‘羊儇或虎蒙’语含世路险恶之慨。”
3. 《宋诗精华录》(陈衍选评):“末句黄叶秋风,写尽十年回首,不堪枨触。苏诗至此,已入老境,语淡而悲深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语:“‘次儿子迨韵’或为编集者误题。苏迨未见有同韵先诗传世,且诗意与悼子不合,当从旧说为哭王适作。”
以上为【哭王子立,次儿子迨韵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