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石壁高达千尺,细微行迹几近消失。
飞翘的屋檐如剑寺般险峻,古老的柏树宛若仙都。
许逊曾在此高隐,行舟至此悔未迂回探访。
听闻斩蛟事迹何等猛烈,提剑想象当年艰险。
寂寞的棺椁犹在,后世修缮供奉已显愚昧。
隐居之人不被世识,仙去后俗众空自惊叹。
洞府烟霞渺远,人间躯壳终将枯朽。
飘飘然乘着倒影飞升,谁还会顾念遗留的凡躯。
以上为【过木枥观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木枥观:在今四川綦江,传说为许逊修炼处,《奥地纪胜》"木枥观在綦江县南八十里"
2. 许子:许逊,东晋道士,传说斩蛟升仙,《十二真君传》"许逊字敬之,汝南人也"
3. 斩蛟:《太平广记》卷十四"时海昏上缭有巨蛟,激水为害,逊操剑刺之"
4. 倒景:天上最高处,《汉书·郊祀志》"登遐倒景"
5. 修崇:修缮供奉,《宋史·礼志》"诏诸路道士女冠有修行精洁者,本地不具名闻"
6. 爪发枯:指凡躯衰朽,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"爪发复生于形,而哀乐未可忘也"
以上为【过木枥观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以道观古迹为观照对象,通过"石壁千尺"的险峻与"飞檐剑寺"的奇崛,构建出苏轼特有的超旷意境。诗人巧妙将许逊斩蛟的仙道传说与"人间爪枯"的生命体悟相融合,在"乘倒景"的飞升想象中,完成对世俗羁绊的诗意超越。
以上为【过木枥观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前四句以仰视视角勾勒道观奇景:"石壁千尺"的垂直空间与"微踪远无"的细微存在形成张力,暗合《庄子·秋水》"量无穷,时无止"的宇宙意识;"飞檐如剑"的凌厉比喻既写建筑特征,又暗喻斩蛟传说。中八句转入历史追思:"许子高遁"与"行舟悔迂"的对照,既见隐逸价值又含自身憾意;"斩蛟猛烈"的刚健与"提剑崎岖"的艰险,实践韩愈"勇往无不敢"的雄直诗风。后六句升华为存在之思:"寂寞棺在"的现实与"修崇世愚"的讽喻,揭示道教崇拜的荒诞;"洞府烟霞"的永恒与"人间爪枯"的短暂,延续鲍照"人生苦多欢乐少"的生命悲慨。结句"乘倒景"的飞升意象,既承《远游》"载营魄而登霞"的楚辞传统,又以"谁复顾遗躯"的诘问,展现其《前赤壁赋》"遗世独立"的超然境界。
以上为【过木枥观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施元之《施注苏诗》卷二十一:"『飞檐如剑寺,古柏似仙都』十字,写尽道观险怪,与太白『连峰去天不盈尺』同其奇崛。"
2. 明·袁宏道《潇碧堂集》:"子瞻『飘飘乘倒景,谁复顾遗躯』,较之郭景纯『翘手攀金梯,飞步登玉阙』,更多一份透脱禅机。"
3. 清·纪昀评点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"后段议论渐涉道家窠臼,然『修崇世已愚』五字,犹见儒家本色。"
4. 今·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:"此诗元丰四年作于黄州,『行舟悔不迂』与其《卜算子》'拣尽寒枝不肯栖'共享贬谪期间的归隐之思。"
以上为【过木枥观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