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高楼巍峨,高达百余尺,直上云霄,下临平静的江面。
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满怀愁苦的人,他卷起帘栊,弹奏起玉筝。
琴声激越,如高山之上猿猴急切的啼叫;夜空宁静,间或有鸿雁哀清的鸣声。
所弹奏的曲调还未终了,东边的山峰上已泛出了半边霞光。
以上为【高楼夜弹筝】的翻译。
注释
猿狖:泛指猿猴。狖,古书上说的一种长尾猿。
曲度:乐曲的节度,此处指乐曲的段落、章节。
霞半生:霞光初现。
以上为【高楼夜弹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常建一首描绘月夜弹筝的五言古诗,营造了一种空灵孤寂而又蕴含生机的意境。全诗以高楼、江月为背景,以筝声为核心,将视觉、听觉与内心感受巧妙融合。首联以“高楼百馀尺”的孤高与“江水平”的阔远,构建起一个超然物外的空间。颔联“明月照人苦”点出弹筝者的心绪,一个“苦”字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,而“开帘弹玉筝”则是愁绪的宣泄。颈联以猿急、雁鸣的自然之声来摹写、烘托筝声的凄清与哀婉,是通感手法的成功运用。尾联最为精妙,在曲未终之际,东峰已现霞光,于长夜的孤苦中忽见黎明之希望,使诗歌意境在结尾处实现转折与升华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高楼夜弹筝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跌宕。诗人并未直接描摹筝声的具体旋律,而是通过“山高猿狖急,天静鸿雁鸣”的比喻与映衬,化抽象为具象,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,听到了那急促、清越而又带着哀伤的乐音。此联以动写静,以声衬寂,愈发显出夜之深沉与弹筝者之孤独。而最令人称道的是结尾的“曲度犹未终,东峰霞半生”。这看似不经意的闲笔,实则蕴含深意。它打破了此前由高楼、夜月、凄苦筝声构成的封闭情感世界,将一抹亮色与生机引入画面。这黎明的霞光,既是对长夜将尽的物理时间的记录,也似乎暗示着弹筝者内心愁苦的宣泄即将告一段落,或是一种超越性的希望正在孕育。这种以景结情、于绝望中暗藏生机的写法,使得全诗避免了流于单纯的愁苦宣泄,而具备了更为开阔和深邃的意境。
以上为【高楼夜弹筝】的赏析。
辑评
唐·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:“ 建诗似初发通庄, 却寻野径, 百里之外, 方归大道。 所以其旨远, 其兴僻, 佳句辄来, 唯论意表。 ” (殷璠对常建诗的整体评价,认为其诗意境高远,兴味清幽,佳句出于意想之外,此诗正符合这一特点。)
明·谭元春《唐诗归》:“ ‘ 明月照人苦 ’, 妙在‘ 苦 ’字不必然。 ‘ 曲度犹未终, 东峰霞半生 ’, 静境清音, 悠然自远。 ” (谭元春特别欣赏“明月照人苦”中“苦”字的新颖,以及结尾两句所创造的清幽静远之境。)
清·王尧衢《古唐诗合解》:“ 前解写高楼弹筝, 后解写弹筝之妙。 猿急雁鸣, 皆筝声所似。 曲未终而霞生, 听者忘倦, 不觉达旦矣。 ” (王尧衢对诗的结构进行分析,认为前四句写事,后四句写声,并以听者忘倦直至天明来解释尾联,提供了一种理解角度。)
以上为【高楼夜弹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