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另辟小径进入松林掩映的山门,山寺半隐云中半沐雨雾。
红叶铺满庭院有人斜倚栏杆,一池寒水倒映着秋山微微荡漾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芦山寺:在今浙江宁波慈溪,始建于唐
2. 松关:松林掩映的山门
3. 云间:云雾缭绕处
4. 雨间:细雨迷蒙中
5. 红叶:秋日枫槭等变红树叶
6. 倚槛:凭靠栏杆
7. 寒水:清冷的池水
8. 秋山:秋季的山景
9. 小径:狭窄山路
10. 满庭:整个庭院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极简笔法构建芦山寺的深秋禅境,前两句通过“小径”“松关”的幽深意象与“云间”“雨间”的朦胧氛围,完成空间维度的垂直拓展;后两句以“红叶满庭”的静态铺陈与“寒水动山”的动态倒影,在视觉反差中暗藏时间流逝的哲思。全篇二十八字间实现从寻幽、入寺、驻槛到观景的完整叙事链,其“动”字作为诗眼,既写池水涟漪,更喻禅心波动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绝堪称宋代禅意诗的典范之作。起句“别开”二字即暗示超脱常轨的修行路径,“松关”意象既写实指寺门,又暗含《维摩诘经》“通达善法门”的宗教寓意。次句“半在云间半雨间”以不确定的时空状态,完美呈现“非空非色”的禅家观照,与王维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”异曲同工。第三句转折至人间景致,“红叶满庭”的浓烈色彩在寒寂山寺中如火焰燃烧,而“人倚槛”的剪影式描写,使主体融入自然而不夺其主。结句“一池寒水动秋山”最见造化之功:水面倒影的虚幻与秋山实体的真实在此交融,“动”字既写微风拂水的物理现象,更暗指心随物转的禅悟契机,与严羽“镜花水月”之说遥相呼应。全诗在尺幅间包蕴无限机锋,其由径至寺、由景入禅的递进结构,正是宋代禅宗“日用即道”思想的诗意呈现。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厉鹗《宋诗纪事》:“信道(舒亶字)此诗‘半在云间半雨间’七字,状山寺幽邃如在目前,宜其为《宋诗钞》所采。”
2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后二句与唐求‘晓鸡鸣野店,寒叶堕秋山’同其冷隽,而‘动’字尤见炼字之功。”
3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舒亶‘一池寒水动秋山’与林逋‘疏影横斜水清浅’各臻其妙,皆能于静态中见动态生机。”
4. 程千帆《古诗考索》:“通篇不着一字禅语而禅意自现,较苏轼《百步洪》之直露说理,更得含蓄三昧。”
5. 莫砺锋《宋代诗歌艺术》:“末句倒影描写,实开杨万里‘诚斋体’活法先声,可见宋诗意象嬗变之迹。”
以上为【芦山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