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明远,鄱阳人。真卿昔刺饶州,即尝趋事。及来江右,无改厥勤,靖言此心有足嘉者。一昨缘受替归北,中止金陵,阖门百口,几至糊口。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,冒涉江湖,连舸而来,不愆晷刻,竟达命于秦淮之上。又随我于邗沟之东,追攀不疲。以至邵伯南埭。始终之际,良有可称。今既已事方旋,指期斯复。江路悠缅,风涛浩然,行李之间,深宜尚慎。不宣。真卿报。
翻译
蔡明远是鄱阳人。
我昔日任饶州刺史时,他就曾前来效力。
及至我来江西,他勤勉如故,平心而论其诚心值得赞许。
前些时因职位更替北归,滞留金陵,全家百口几近断炊。
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,跋涉江湖,连舟而来,不差分秒,终在秦淮河畔接应我。
又随我行至邗沟以东,追随不倦,直至邵伯南埭。
自始至终,确有可称道处。
现公务已毕即将回程,指日可返故地。
江路遥远,风涛浩渺,旅途之中深望谨慎。
言不尽意。
真卿告。
以上为【蔡明远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刺饶州:任饶州刺史
2. 江右:长江下游以西地区,今江西
3. 厥勤:其勤勉
4. 靖言:静心而论
5. 受替:职务更替
6. 阖门百口:全家近百人
7. 连舸:船只相连
8. 不愆晷刻:不误时刻
9. 邗沟:古运河名
10. 邵伯南埭:邵伯湖堤坝,在今扬州
以上为【蔡明远帖】的注释。
评析
颜真卿《蔡明远帖》 拓本。行书,信札。35.6×16.5厘米。凡22行,计138字。书于乾元二年( 759 年)。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《忠义堂帖》本。
收入宋《绛帖》。 此帖著录首见北宋欧阳修《集古录》。记述蔡明远对颜真卿一片冰心,追攀不疲,大有心劳。因此,颜真卿致书词恳情切,感激之情溢于书外。
此帖以简质笔触记载寒微故吏雪中送炭之事,通过“阖门百口,几至糊口”的生存困境与“不远数千里,冒涉江湖”的忠义之举形成强烈对比,在尺牍短章中构建出厚重的人性画卷。文中“不愆晷刻”“追攀不疲”等细节刻画,既展现唐代士庶交往的伦理温度,又暗含对世态炎凉的隐性批判。结尾“江路悠缅,风涛浩然”的叮咛,将私人情谊升华为普遍的人生关怀。
以上为【蔡明远帖】的评析。
赏析
颜真卿此帖在书法史与文学史双重维度皆具典范意义:文本层面采用“履历—事件—感怀”的三段结构,以31句散文实现起承转合的完美叙事。首段以“昔刺饶州”与“及来江右”的时间链奠定知遇背景,中段“阖门百口”的生存危机与“连舸而来”的救援行动形成戏剧张力,末段“指期斯复”的克制表述与“深宜尚慎”的殷切叮嘱,在公私义利间找到精准的情感平衡点。尤其“不愆晷刻”四字,既是对救急时效的客观描述,又暗合《诗经》“迨其今兮”的急切心理,更与颜体书法遒劲的笔势形成互文。这种将翰墨功夫融入日常书札的写法,使实用文体获得永恒审美价值,堪称唐代“文笔相生”的极致体现。
以上为【蔡明远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朱长文《续书断》:“《蔡明远帖》笔力遒婉,披文可见鲁公忠义之气,其叙阖门糊口事,尤令人泫然。”
2. 明·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》:“鲁公《蔡明远帖》古雅拙朴,与《争座位》相发明,观‘冒涉江湖’数字,如见其挥毫时慨然之色。”
3. 清·王澍《虚舟题跋》:“此帖叙事简质,至‘几至糊口’句,悲慨之情溢于楮墨,乃知鲁公不独楷法可师,其文章亦具史笔。”
4. 清·蒋衡《拙存堂题跋》:“‘江路悠缅,风涛浩然’八字,既是实景又寓世途,鲁公晚年书境至此,真所谓人书俱老。”
5. 近代·沙孟海《颜真卿行书探索》:“《蔡明远帖》在颜行中最为清劲,文中对下层吏员的尊重,与其《乞米帖》同显儒家仁爱本色。”
以上为【蔡明远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