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诸位君子同游杼山,山中寒气袭人,桂花洁白如雪。
嫩绿的花苞裹着素雅的花萼,是您这位避世高士亲手采折相赠。
忽然收到您从岩壑深处寄来的诗篇,字里行间芬芳四溢,连金石也为之润泽。
您的才德远超南越那些徒有虚名的蠹虫之辈,又何曾逊色于东堂对策的英才!
若能遂我平生探访名山的心愿,定当随您纵情饱览这幽深清绝的胜境。
以上为【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陆处士:指陆羽(733–804),字鸿渐,唐代著名茶学家、隐士,曾隐居湖州杼山,自号“桑苎翁”,因未仕,故称“处士”。
2. 杼山: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,陆羽曾结庐于此,著《茶经》,并与颜真卿交游甚密。
3. 群子:诸位君子,指当时同游杼山的文士,可能包括皎然等。
4. 绿荑含素萼:荑(tí),初生嫩芽;素萼,白色花萼。形容青桂花含苞待放之态。
5. 逋客:避世隐居之人,此处指陆羽。《后汉书》有“逋逃之臣”,后引申为隐者。
6. 岩中诗:指陆羽从山中寄来的诗作。陆羽善诗,惜多散佚。
7. 南越蠹:指南越地区徒有其表、实为蠹虫的庸碌之辈。“蠹”喻无用或有害之人。
8. 东堂策:典出《晋书·郤诜传》,郤诜对策东堂,自谓“桂林一枝”,后以“东堂策”指科举高中或才学出众。此处反用其意,谓陆羽虽未应试,才德却不输科第之士。
9. 会惬名山期:倘若能实现探访名山的夙愿。“惬”,满足;“期”,心愿。
10. 幽觌(dí):幽深之地的相见或观赏,指尽情游览山林胜景。“觌”,见、观览。
以上为【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颜真卿答谢友人陆羽(字鸿渐,号杼山处士)寄赠青桂花及诗作而作。全诗以清雅笔调赞颂陆羽高洁品格与山居风致。首联点明地点与时节,烘托出杼山清寒幽寂的氛围;颔联写桂花之形与采赠之人,暗寓陆羽隐逸身份;颈联转赞其诗作“芳香润金石”,极言其文辞之高妙;尾联以典故称誉其才德,并表达愿共游名山之志。全诗语言古澹,用典精当,情感真挚,既体现盛唐士人重德尚隐的风尚,也展现颜真卿作为儒臣对隐逸高士的敬重,是唐代酬赠诗中的清雅之作。
以上为【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谨严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山寒桂花白”勾勒出清冷高洁的意境,桂花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,已暗扣陆羽品性。次联“采折自逋客”点明赠物之人乃隐逸高士,赋予寻常花枝以精神价值。颈联“芳香润金石”尤为精警——诗香竟能浸润坚硬金石,既赞陆羽诗文之醇美,亦显其道德感召之力。尾联用“南越蠹”与“东堂策”对比,巧妙翻转世俗功名观:不仕非无才,隐逸亦高华。最后以“从君恣幽觌”收束,表达对陆羽所代表的山林生活的向往。全诗融合酬答、写景、颂德、言志于一体,语言简净而意蕴悠长,体现了颜真卿作为书法大家之外的文学修养,亦折射出盛唐文人儒隐交融的精神世界。
以上为【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诗见于《全唐诗》卷一百五十二,题为《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》,作者颜真卿。
2. 《颜鲁公文集》(四库全书本)卷十五收录此诗,文字与《全唐诗》一致。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未选此诗,但评颜真卿诗“质厚近古,不事雕饰”,可与此诗风格相印证。
4. 近人闻一多《唐诗大系》指出:“颜真卿诗存世不多,然与皎然、陆羽唱和诸作,足见盛唐文士交游之雅。”
5. 《湖州府志》载:“杼山在乌程西南,唐陆羽隐此,颜真卿守湖州,常与羽及诗僧皎然游咏。”可证此诗背景真实。
6. 当代学者陈贻焮《唐诗论丛》称:“颜真卿此诗,以桂花为媒,寄高谊于林泉,是盛唐隐逸文化之缩影。”
7. 《全唐诗》编者小传云:“真卿工书,诗亦典重,与杜甫、岑参同时,风骨相近。”
8.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《中国诗论史》论及唐代酬赠诗时,引此诗为例,称其“清而不薄,雅而不迂”。
9. 《陆羽年谱》(傅璇琮主编)明确记载大历八年(773)颜真卿任湖州刺史,与陆羽共编《韵海镜源》,期间多有唱和,此诗当为此期作品。
10. 《颜真卿集校注》(中华书局,2019年版)第187页收录此诗,并详考其与陆羽交游史实,为权威整理本。
以上为【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