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手捧着无处投递的名片去拜访朝中官员,
这般生活,怎比得上在江湖水畔手持钓竿的归隐之乐?
世间万事,看来都要从今日起彻底告别(这官场);
即使身在九泉,想唤回古时的知己也难上加难。
菊花直到枯萎凋谢,其风骨依然值得珍惜;
秋叶虽然一时红艳,却经不起长久观赏。
多谢天公体谅我这客居之人的心意,
至今未忍让萧瑟的霜风,带来彻骨的严寒。
以上为【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】的翻译。
注释
竹隐徐渊子直院:徐似道,字渊子,号竹隐。直院,官名“直学院”的简称。
漫刺:字迹漫漶的名刺(名片)。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祢衡传》,祢衡初到颍川,身怀名刺却无所适从,以致字迹都磨灭了。后用以指处境困窘,投靠无门。
争似:怎似,哪里比得上。
沧洲:滨水的地方,古时常用来代指隐士的居所。
九原: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,后泛指九泉、黄泉。
叫起古人难:化用杜甫《送郑十八虔》“九原即起定沾巾”诗意,感慨知己难寻,即便死者复生也难以倾诉。
不耐观:不耐,经不起。意指秋叶的红艳只是暂时的,不如菊花的坚贞持久。
以上为【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戴复古客居都城时,写给友人徐渊子(号竹隐)的抒怀之作。诗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逢迎的厌倦、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推崇。诗中通过“漫刺朝官”与“沧洲钓竿”的鲜明对比,以及“菊花”与“秋叶”的意象褒贬,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自己决意远离尘嚣、坚守本心的高洁志趣。尾联对“天公”的感谢,于自宽自解中更见其客中孤寂与漂泊之苦。
以上为【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情感沉郁而风骨傲然。首联以“漫刺访朝官”的尴尬与无奈起笔,一个“漫”字道尽世态炎凉与身世漂泊之感;随即以“争似”引出对“沧洲把钓竿”的隐逸生活的强烈渴望,一现实一理想,对比强烈。颔联由事入情,情感愈发深沉。“万事看从今日别”是决绝之辞,表明诗人与官场俗务决裂的决心;“九原叫起古人难”则进一步由空间(都城)的孤寂,转入时间(古今)的孤独,既表达了对友人徐渊子这样的当代知己的思念,也暗含了对古来高士的追慕,知音难觅的悲凉感油然而生。
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诗人以“菊花”与“秋叶”作比,托物言志。“菊花到死犹堪惜”,赞美的是其凌霜傲骨,至死不渝的坚贞品格,这既是诗人对友人徐渊子(号“竹隐”)高洁情操的礼赞,也是诗人的自我期许。“秋叶虽红不耐观”,则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虽一时得势、表面繁华,却无内在气节、转眼凋零的人与事。这一褒一贬,爱憎分明。尾联看似转笔写景,实为曲折抒情。“多谢天公”是故作豁达之语,客居他乡,功名无成,唯一的慰藉竟是天公“未忍放深寒”,其内心的孤寂与悲凉,在此反衬之下,显得尤为深重。
以上为【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元·方回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三:
“石屏(戴复古)此诗,前四句已尽怀人感事之概。‘菊花’一联,尤见品格。结句言风未放寒,盖伤己之旅寓犹可堪也。”
清·纪昀《纪批瀛奎律髓》:
“后四句托意深微。‘菊花’比竹隐之流,‘秋叶’比一时煊赫者。末句乃羁旅无聊,自宽自解之词。”
近代·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论戴复古:
“他(戴复古)的作品……起了江湖派诗人特有的那种对现实的淡淡哀愁,《都中怀竹隐》里‘菊花到死犹堪惜,秋叶虽红不耐看’两句,可以见出他感慨的所在。”
现代学者李梦生《宋诗三百首全解》:
“诗写怀友,实抒己志。以‘漫刺’领起,已见不遇之悲;‘菊花’‘秋叶’之喻,更见情操之高。语言清健,情感沉郁,是石屏集中佳作。”
以上为【都中怀竹隐徐渊子直院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