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若要了解西掖(中书省)昔日承平时期的旧事,就应记住刘贡父最初种竹的这段佳话。
他高尚的品德早已超越名字本身,后辈之中又有谁能延续他生前风趣谈笑的余韵?
如今竹林已成荫蔽日,终将为人所见;当初想采笋作菜肴的打算却已落空疏远。
我已年老,独在林间仰望天空,只盼平安之时能捎去一封报平安的书信给故人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。
2. 刘贡父:即刘攽(bān),北宋史学家,与苏轼友善,曾任中书省官员。
3. 西省:即中书省,因位于宫城西侧,故称“西省”。
4. 承平:太平盛世,指政治安定、社会安宁的时期。
5. 刘郎:指刘贡父,以“郎”为尊称,亦带亲切之意。
6. 旧德:指刘贡父高尚的品德与功业。
7. 名字外:超越名声之外,谓其德行不依附于名位。
8. 后生:后辈之人。
9. 成阴障日:竹林茂密成荫,可遮蔽阳光,形容竹已长成。
10. 取笋供庖:采竹笋以供厨房食用,比喻当初种竹时的实际用途设想。
11. 疏:荒废、落空,此处指计划未能实现。
12. 林间望天上:象征退隐或远离朝政,心系朝廷。
13. 平安时报故人书:化用古乐府“呼童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”,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问候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刘贡父《西省种竹》之作,借咏竹抒怀,既追忆友人往事,又寄托自身感慨。诗中通过“种竹”这一具体事件,引出对友人品格的称颂与对往昔承平岁月的怀念。后半转入现实与理想的对照,竹已成林而用途未遂,暗喻理想未能尽展;末联以白首望天、寄书故人作结,流露出仕途倦怠、思念旧交的深沉情感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、内敛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从历史角度切入,将“种竹”一事提升至“承平旧事”的高度,赋予其文化记忆的意义。颔联转写人物评价,“旧德”一句赞其德行高洁,“后生谁续”则流露出对斯人已逝、风流难继的惋惜。颈联写景叙事结合,“成阴障日”是实写竹的成长,也暗喻事业有成;“取笋供庖”本为实用之计,今已“疏”弃,暗示初衷与现实的错位,或有理想未酬之叹。尾联以自我形象收束,白首林间,仰天寄书,画面苍茫而深情,既有归隐之志,亦含不忘故人之情。整首诗在平淡中见深情,在写物中寓人生感慨,体现了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虽简淡,而情味悠长,盖追念旧游,感时伤逝之作也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四:“起句便有典重气,‘旧德’一联感慨深至,‘成阴’‘取笋’二句自然入妙,结语尤得温柔敦厚之旨。”
3. 清·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元祐年间,时轼再入馆阁,追忆贡父同省旧事,因次其韵。诗意沉着,不事雕饰,而自有风致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记取刘郎种竹初’,看似寻常语,实含无限今昔之感。苏诗每于平易处见深厚,此类是也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刘贡父西省种竹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