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秋风吹动屋角的落叶发出萧萧声响,黄昏时忽然觉得丝绸被褥也变得单薄。
夜里寒风晃动着镇压帷帐的犀角饰物,酒意渐消,梦中惊醒,只听见窗外雪花静静飘落。
起身呵暖双手画下双眉如鸦羽,醉意未散的脸庞微微泛红,映衬着眼角如霞光般柔和的晕彩。
那天然的情态与生发的香气,又有谁能够描绘得出?她纤细如玉的手轻拈梅花送到鼻前轻嗅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四时词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木兰花令:词牌名,又作《木兰花》《玉楼春》,双调五十六字,仄韵。
2. 霜叶:经霜变红或枯黄的树叶。
3. 萧萧: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。
4. 罗衾:丝织的被子,指华美的寝具。
5. 罗衾薄:表面说被子单薄,实则表现寒意袭人,心境凄清。
6. 镇帷犀:指压住帷帐的犀角饰品,用以固定床帐,防风掀动。
7. 双鸦:古代女子所画的双眉,因形似鸦羽而称“鸦眉”或“双鸦”。
8. 醉脸轻匀:酒后脸颊微红,略施脂粉,显得自然红润。
9. 衬眼霞:眼周晕染红润,如同晚霞映照,形容女子醉后容颜娇艳。
10. 玉如纤手:形容女子手指洁白纤细如玉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四时词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《木兰花令·四时词》虽题为“四时词”,但实际描写的是冬夜之景与美人情态,以冬雪为背景,刻画了一位女子从醉梦中醒来后的娇慵之美。全词情景交融,笔触细腻,既有外在环境的清冷孤寂,又有内在情感的温婉柔美,体现了苏轼词中少见的婉约风格。通过“霜叶”“雪落”点明时节,“罗衾薄”“夜风”渲染寒意,而“画双鸦”“嗅梅花”则展现女子的闲适与雅致。结尾一句“玉如纤手嗅梅花”尤为传神,将视觉、嗅觉与触觉融为一体,极富画面感与诗意。整首词语言清丽,意境空灵,展现了苏轼在豪放之外亦能驾驭婉约题材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四时词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“霜叶萧萧”开篇,即营造出深秋向冬过渡的萧瑟氛围,屋角落叶声衬托出居处的静谧与孤寂。次句“黄昏陡觉罗衾薄”巧妙地由外景转入内心感受,一个“陡”字写出寒意突至的心理体验,也为后文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埋下伏笔。三、四句写夜深风起,酒醒梦回,唯闻雪落之声,极尽幽静空灵之致。“闻雪落”三字看似平淡,实则意境深远,令人联想到万籁俱寂中唯有雪花飘落的细微声响,极具听觉美感。
下片转写人物情态,从“呵手”到“画双鸦”,动作细致入微,既见冬日之寒,又显女子慵懒自赏之态。“醉脸轻匀衬眼霞”一句色彩明丽,将酒后红晕与晨妆结合,呈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。结句“真态生香谁画得,玉如纤手嗅梅花”是全词精华所在:前句设问,强调这种生动自然的风韵无法被画笔捕捉;后句以“嗅梅花”的细节收束,不仅带出梅之清香,更以“玉手”与“梅花”相映,象征高洁与柔美并存的女性形象。此句动静结合,色香兼备,余韵悠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词题为“四时词”,但内容并未涵盖四季,可能为组词之一,或后人辑录时所加标题。然就本阕而言,其艺术成就已足独立成章,堪称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四时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东坡《木兰花令》写闺情而不流于绮靡,有风人之致。”
2. 清代张德瀛《词徵》卷五:“‘起来呵手画双鸦’,语极妍妙,非化工之笔不能到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然其论“境界说”云:“能写真景物、真感情者,谓之有境界。”此词正合此旨。
4. 龙榆生《唐宋名家词选》评苏轼词:“豪放之外,亦工婉约,《木兰花令》之类,可以证之。”
5. 夏承焘、吴熊和《读词常识》指出:“苏轼部分小令吸收花间遗韵,如‘醉脸轻匀衬眼霞’等句,辞采华美而不过分。”
以上为【木兰花令 · 四时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