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主人设宴款待不可推辞,即便我本想闭门独处也应前往。
看那月光映照窗棂,蜥蜴在墙上缓缓爬行;躺卧中听见风吹帷幔,尘网悄然坠落。
灯芯结花,长梦未醒,我仍沉溺于思绪之中;熏香的篆痕渐渐燃尽,你也将要归去。
我搔首怅然,回想十年来的凄凉往事;当年曾随众臣传赐柑橘,归来时朝服上还沾满香气。
以上为【上元夜过赴儋守召,独坐有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上元夜: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。
2. 儋守:儋州太守。儋(dān),今海南儋州,苏轼晚年贬居之地。
3. 使君:汉代称刺史为使君,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儋州太守。
4. 守舍:守护住所,指诗人本欲闭门独处。
5. 掩扉:关闭门户。
6. 蜥蜴:壁虎类小动物,常在墙壁上爬行,古人认为其出现多与寂静环境相关。
7. 风幔:风吹动的帐幔。
8. 伊威:古书上所说的一种小虫,即鼠妇(潮虫),常生于潮湿墙角,此处借指尘网或屋角虫迹,象征荒寂。
9. 灯花结尽:古代认为灯芯结花是吉兆,亦象征长夜未眠。此处指灯燃久而结花,暗示夜深人静。
10. 传柑:宋代上元节习俗,皇帝于宣德门赐柑橘给近臣,称“传柑”,象征恩宠与荣耀。苏轼曾任翰林学士,亲历其事。
以上为【上元夜过赴儋守召,独坐有感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贬谪儋州期间,记述其应邀赴太守宴集后独坐感怀之情。全诗以静谧夜景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与深沉的回忆交织,抒发了诗人身处远荒、孤寂寥落的心境,以及对往昔仕途荣光的追忆与今昔对比的无限感慨。语言含蓄隽永,意象清冷幽邃,情感内敛而深厚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淡远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上元夜过赴儋守召,独坐有感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独坐有感”为核心,结构上由外及内、由实入虚,展现了苏轼晚年在贬所的复杂心境。首联写应酬与隐逸之间的矛盾——虽欲闭户独处,但太守盛情难却,体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仍须维持礼节的无奈。颔联转入室内静景,“月窗盘蜥蜴”“风幔落伊威”,一动一静,细致入微,营造出空寂荒凉的氛围,既是实景,亦暗喻诗人内心的孤清与岁月的侵蚀。颈联以“灯花”“香篆”两个时间意象,勾连梦境与现实,“吾犹梦”三字意味深长,既可解为尚未从宴饮中清醒,亦可视为对人生如梦的哲思。“汝欲归”则似对友人低语,又似对时光轻叹。尾联陡转至回忆,“搔首凄凉十年事”将情绪推向高潮,昔日“传柑归遗满朝衣”的荣耀与今日贬居海隅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,不言悲而悲自现。全诗无激烈之语,却字字含情,体现了苏轼“平淡中见深味”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上元夜过赴儋守召,独坐有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清绝幽夐,似不食人间烟火语,然其中自有泪痕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五六自然深挚,七八回首前尘,感慨系之,非身历者不知其痛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:“‘伊威’字冷僻而切,非强用古语者可比,盖真见其景而取之。”
4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上元张灯,他人极写繁华,公独写此寂寞之景,所谓哀乐不同也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‘灯花结尽吾犹梦’,梦字双关,既指夜梦未醒,亦寓人生恍惚,苏诗每有此种笔法。”
以上为【上元夜过赴儋守召,独坐有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