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异乡路上相逢实在不易,相聚取乐常常觉得时间太短。
临别时拉着你的衣袖不舍,再一起品尝那折下的残菊。
你心中也怀着怎样的思念,凄然唱起《阳关曲》令人断肠。
酒兴将尽却仍不忍离去,共点着短短的一寸蜡烛继续夜谈。
想挽留你永伴身边终究不可能,归程催促,终须启程。
泰山已在眼前,我将追随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行。
通往天门的山路有四十里,夜晚可望见太阳从扶桑海中沐浴而出。
回头遥望彭城,它如大海中的一粒米般渺小。
老朋友们还在那里,每日在尘土中奔忙劳碌。
唯有我在黄楼上写的诗篇,或许能与《诗经·淇澳》一样流传千古。
以上为【送顿起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送顿起:顿起,字某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,时任徐州或附近官职。此诗作于元丰元年(1078)苏轼知徐州期间。
2. 客路相逢难:指旅途中偶遇友人,相聚不易。
3. 为乐常不足:欢乐时光总是短暂,难以满足。
4. 临行挽衫袖:临别时拉住对方衣袖,表示不舍。
5. 更尝折残菊:折下将谢的菊花共品,象征惜别之情。
6. 佳人亦何念,悽断《阳关曲》:此处“佳人”或指顿起,或泛指知音;《阳关曲》即《阳关三叠》,送别名曲,表达离愁。
7. 酒阑不忍去,共接一寸烛:酒宴将尽仍不愿分别,共燃短烛夜话。
8. 留君终无穷,归驾不免促:虽想长留,但对方归程紧迫,不得不别。
9. 岱宗已在眼,一往继前躅:岱宗即泰山;前躅,前人足迹,意谓将登山履职或游历。
10. 天门四十里,夜看扶桑浴:天门,泰山天门山或南天门;扶桑,传说日出之处;言登高可观日出奇景。
11. 回头望彭城,大海浮一粟:彭城即今江苏徐州,苏轼时任知州;以大海一粟喻其渺小,显空间之辽阔。
12. 故人在其下,尘土相豗蹴:豗蹴(huī cù),纷扰冲撞,形容世人奔波于尘世。
13. 惟有黄楼诗,千古配《淇澳》:黄楼,苏轼在徐州所建,曾作《黄楼赋》;《淇澳》出自《诗经·卫风》,赞美君子德行,此处自比其诗可传世。
以上为【送顿起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友人顿起时所作,情感真挚,意境开阔。全诗以“相逢难”起笔,道出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,继而通过“挽衫袖”“尝残菊”等细节描写,表现临别之际的依依不舍。诗人借《阳关曲》渲染离愁,又以“共接一寸烛”写深夜话别之深情。后半转写自己即将登泰山、赴前程,视野由近及远,从人间情谊转向天地壮景,展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胸襟。结尾以“黄楼诗”自许,既流露自信,亦含对友情与文学不朽的寄托。整首诗融情于景,刚柔并济,体现了苏轼典型的风格特征。
以上为【送顿起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层层递进。开篇直抒人生聚少离多之憾,奠定感伤基调。中间数联通过细腻的动作与场景刻画——挽袖、折菊、听曲、燃烛——将离别的缠绵之情具象化,极具画面感。尤其“共接一寸烛”一句,以微小之物映照深厚情谊,意境深远。转入后半,诗人笔锋陡转,由个人情感跃入壮阔自然:登岱宗、望天门、观日出、瞰彭城,空间骤然放大,体现出苏轼特有的豪迈气象。最后以“黄楼诗”作结,既是对自身文学成就的肯定,也是对友情与精神传承的期许。全诗融合了温情与豪情,哀而不伤,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旷达的人格魅力。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,用典自然,音韵流畅,堪称宋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送顿起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“语淡情深,别有风致”。
2. 清代纪昀评曰:“前四句情挚,中四句景婉,后四句气雄,收处自负得体,非他人所能到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云:“此诗作于守徐时,顿起将去,故有‘归驾促’之语。‘黄楼诗’自谓,盖指其所作《黄楼赋》及唱酬诸作,欲与古贤并垂不朽也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十四注此诗曰:“通体清苍,结语尤劲,殆有视富贵如浮云之意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:元丰元年九月,苏轼在徐州,“与顿起唱酬甚密”,此诗当为是时所作,反映其地方治理之余与友人交往之实况。
以上为【送顿起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