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黄鹤楼前吹奏竹笛的时刻,
白蘋与红蓼铺满了江岸之边。
胸中深情想要倾诉却无人能懂,
唯有清风与明月知晓我的心声。
以上为【题黄鹤楼石照】的翻译。
注释
黄鹤楼:湖北武昌名胜,传说与仙人乘鹤相关,富含道教色彩。
石照:或指楼畔石刻,暗合吕岩作为道士对“金石”仙踪的寄托。
白蘋红蓼:白蘋为浅水草本植物,红蓼为秋日开花的水边植物,共构秋江意象。
江湄:江岸水草相接之处。
清风明月:象征自然永恒之物,暗含道家“天地为友”的哲思。
以上为【题黄鹤楼石照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巧妙融合了黄鹤楼的仙道文化与传统山水诗境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转折自然而不突兀。“谁能会”与“惟有知”的对比,既表达了世俗理解的隔阂,又肯定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想。吕岩借黄鹤楼这一文化符号,既致敬了崔颢、李白等前贤的诗意传统,又注入了自身的修道体悟,使诗歌成为仙心与诗心交融的结晶。
吕岩此诗以黄鹤楼为时空支点,将历史传说、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思熔于一炉。在简练的二十八字中,既完成了对江湖秋色的绘画式描摹,又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哲学性超越,堪称道教诗歌中“以景悟道”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题黄鹤楼石照】的评析。
赏析
1. 意象交织,意境空灵
诗人以“黄鹤楼”开篇,借仙家传说奠定飘渺基调。笛声悠远,白蘋红蓼点缀江岸,色彩明丽却透出秋意萧疏。后两句笔锋陡转,以“衷情难诉”引出孤独感,但“清风明月”的介入又将寂寥升华为与天地共鸣的旷达,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。
2. 道教思想的诗意呈现
吕岩身为道教人物,诗中的“清风明月”不仅是自然景物,更是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的化身。诗人不与俗世共鸣,独与天地精神往来,暗合《庄子》“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”的哲思,彰显超脱尘网的道家情怀。
3. 语言简淡而余韵悠长
全诗语言平实如话,却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深远意境。笛声的听觉、江景的视觉与“清风明月”的触觉交融,形成多维度的审美体验。末句“惟有”二字,既点出孤高,又以自然为知音,留下无尽余味。
以上为【题黄鹤楼石照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人胡应麟《诗薮》评吕岩诗:“飘然有出尘之致,虽俚语近道,而仙气盘然。”
清《全唐诗》编者按:“岩诗多涉玄理,而此篇情景相生,得盛唐余韵。”
近人刘永翔《黄鹤楼诗选》:“吕祖此诗,以清风明月为知音,不落俗套,可谓仙家语亦诗家语。”
以上为【题黄鹤楼石照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