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前流淌的乳白色泉水,隔绝了尘世的喧嚣;山上仙风阵阵,吹动着桧树与杉树,如在起舞。
细密如龙鳞般的水流在乱石间蜿蜒而下,团团旋转的羊角状气流在空旷的岩穴中回旋升腾。
水神冯夷的居所并非人间屋宇梁栋,列子御风而行,也不需车马缰绳。
世事日渐艰难险恶,我已萌生退意,愿永远追随李节推等二位高士,脱离世俗的讥讽与谗言。
以上为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风水洞:在今浙江杭州西南,为古代著名溶洞,因洞内风自地出、泉声潺潺而得名。
2. 乳水:指洞中流出的乳白色泉水,可能因水中含矿物质而呈乳色。
3. 尘凡:尘世,人间俗境。
4. 仙风:神话中神仙所乘之风,象征超凡脱俗的气息。
5. 桧杉:桧树与杉树,常植于庙宇或山林,象征高洁。
6. 龙鳞:形容水流在石上蜿蜒如龙鳞般细密排列。
7. 羊角:比喻旋风,典出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。”
8. 冯夷: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,此处借指洞中水府之神。
9. 御寇:即列御寇,战国时道家人物,《庄子》中称其能“御风而行”。
10. 二子:指李节推及另一位友人,具体姓名不详,应为当时同游之人。
以上为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》中的第二首,作于杭州通判任上。诗人借游览风水洞之景,抒发对官场纷争、世路艰险的厌倦,表达了向往超脱尘俗、归隐山林的情怀。全诗以自然奇景为引,融合神话传说与道家意象,营造出清幽玄远的意境。通过“冯夷”“御寇”等典故,强调精神自由高于物质羁绊,最终落脚于“脱讥谗”的人生诉求,体现了苏轼在政治压力下追求心灵解脱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严谨,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议论,情景交融。首联以“乳水”与“仙风”开篇,立即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、近乎仙境的空间。“隔尘凡”三字点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。颔联“细细龙鳞”“团团羊角”运用精妙比喻,视觉与动感兼具,既写出水流之细腻曲折,又描绘出岩穴中气流回旋之奇观,极具画面感。颈联转入哲理层面,借用冯夷无屋、列子无马的典故,强调真正的居所与出行不必依赖外物,暗喻精神自由可超越形迹束缚。尾联直抒胸臆,“世事渐艰”道尽仕途困顿,“永随二子脱讥谗”则表达追随友人避世全身的愿望。全诗语言清丽而不失厚重,意境空灵而富含哲思,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境界。
以上为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写洞天之胜,而寓意深远,非徒模山范水者比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引查慎行语:“‘龙鳞’‘羊角’对得工而意新,非东坡不能有此笔力。”
3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起结俱见怀抱,中四句写景入神,冯夷、御寇二句翻案用典,不落窠臼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风水洞诗二首,其二尤超妙,盖触物兴怀,托意高远,已露晚年翛然之致。”
以上为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其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