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满头白发,稀疏零落,在寒风中飘散,我病弱的身躯寄居在小阁楼中的藤床上。
有人报告说先生春天睡得很香甜,于是道人便轻轻敲打五更的钟声,生怕惊扰了美梦。
以上为【纵笔】的翻译。
注释
萧散:萧疏散乱。
霜风:形容头髮披离。
小阁:在惠州时住的嘉佑寺房舍。
道人:寺中僧人。
1. 纵笔:随意挥笔写作,题目标明此为即兴之作,不事雕琢。
2. 白头萧散:形容年老白发稀疏零落的样子。萧散,稀疏散乱貌。
3. 霜风:寒风,亦暗喻人生晚景之凄冷。
4. 小阁藤床:指简陋的小楼房间中的藤制卧榻,反映生活环境的清苦。
5. 寄病容:寄托病弱之身,说明诗人当时身体欠佳。
6. 报道:有人报告、传言之意。
7. 先生:诗人自称,亦显自嘲或自适之意。
8. 春睡美:春天睡得香甜,表现心境安宁。
9. 道人:此处可能指寺庙中的僧人或道士,也可能泛指修行之人。
10. 五更钟:古代寺院常于五更(凌晨三至五时)敲钟,以报时辰,唤醒僧众。
以上为【纵笔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绍圣四年苏轼贬居惠州时所作,表现了与当地人融洽相处的友好关系,也是苏轼随遇而安性格的具体体现。未久即被再贬儋州(海南岛西北,宋为南宁军,在当时是最边远、最荒野的军州)。也许与这首诗有关。据宋曾季狸《艇斋诗话》说这诗给章惇——当时的宰相看见了,以为苏轼这样安逸的“春睡美”,怒而再予谪贬儋州。
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期间所作,表现了他在困顿逆境中依然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。表面写春睡之适,实则暗含对现实处境的淡然与超脱。诗人虽身染疾病、年老体衰,却能在简陋环境中安享春眠,体现出其随遇而安、心胸开阔的精神境界。末句“道人轻打五更钟”尤为精妙,以他人“轻打”反衬出诗人睡眠之深沉甜美,亦折射出周围人对其尊重与体贴,侧面烘托出诗人的人格魅力。此诗语言朴素自然,意境清幽,寓深情于平淡之中,是苏轼晚年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纵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所作,属“纵笔”系列之一,风格冲淡自然,情感内敛而深远。首句“白头萧散满霜风”,以形象的白描写出老迈病躯在寒风中孤寂的情状,极具画面感。“小阁藤床寄病容”进一步点明处境之窘迫——居处狭小简陋,身体多病,只能卧床休养。然而第三句陡然转折:“报道先生春睡美”,从旁人眼中写出诗人安然入梦之态,透露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最后一句“道人轻打五更钟”尤为传神:因知先生睡得香甜,故敲钟亦轻,唯恐惊扰。这一细节不仅表现出道人的体贴,更反衬出诗人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超然。全诗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——既有衰老病痛的现实,又有超脱荣辱的胸襟。正是这种在逆境中仍能“春睡美”的豁达,成就了苏轼人格与诗境的高远。此诗亦曾引起政敌嫉妒,据载章惇见“春睡美”句而怒,以为苏轼尚能安逸,遂再贬其至儋州,可见诗句背后所承载的政治意味。
以上为【纵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语极平淡,而意极深厚,所谓‘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’者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三引冯舒语:“‘春睡美’三字,写出无限安闲气象,非真有道者不能。”
3. 查慎行《苏诗补注》:“此诗作于惠州,时公年六十余,谪居困顿,而神情自若,故有‘春睡美’之咏,足见其胸次洒落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九:“此诗最为章惇所嫉,谓其尚尔安稳,遂有儋州之命。一语招尤,古今同慨。”
5. 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:“‘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’——这是何等的从容与尊严!即使在最荒凉的贬所,他仍能赢得人们的敬爱。”
以上为【纵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