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家的铜剑宛如赤红的长蛇,你家的龙尾子石砚则如青黑色的玉璧,椭圆而微凹。你拿着我的宝剑将去何处?莫非是奔赴大明宫中,身佩玉饰、环佩叮当作响的仕途之路?而我得到你的石砚又有何用?不过是在雪堂窗下,用来笺注《尔雅》中的虫名虾类罢了。剑与砚原本与人并无本质区别,都如随风飘零的花瓣,命运高低全凭际遇流转。剑柄缠着蒯草、剑鞘镶着美玉,都不过是身外之物;正如草书与《太玄经》也无高下之分。你难道没看见秦赵两国以城换璧,指着地图、斜视柱子,彼此炫耀夸耀?又难道没听说两位才子以妾换马,马儿骄鸣、妾氏啜泣,各自思念故乡?倒不如毫无情感地彼此相待,永远保持友好,就像桃李与琼花一样自然相配,不牵情累物。
以上为【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,以铜剑易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张近:北宋官员,字几仲,苏轼友人。
2. 龙尾子石砚:即歙砚,产于婺源龙尾山,宋代名砚之一,质地细腻,发墨良好。
3. 铜剑如赤蛇:形容铜剑色泽赤红,形如蜿蜒长蛇,比喻其锋芒与气势。
4. 苍璧椭而洼:苍,青黑色;璧,圆形玉器;此处形容砚台形如椭圆玉璧,中间微凹以储墨。
5. 大明宫:唐代长安宫殿,此处借指朝廷或仕途显达之地。
6. 玉佩鸣冲牙:古代官员佩玉,行走时玉饰相击发声;冲牙为佩玉之一,象征礼仪威仪。
7. 雪堂:苏轼贬居黄州时所建居所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常于雪堂读书著述。
8. 《尔雅》笺虫虾:指用砚研墨,笺注《尔雅》中关于虫、虾等名物的解释;《尔雅》为古代训诂书。
9. 蒯缑(kuǎi gōu):用蒯草缠绕剑柄,典出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,喻寒士之剑,代指平凡或落魄。
10. 桃李与琼华:桃李为寻常花果,琼华为美玉之花,比喻不同之物各安其位,不必强求等同或交换。
以上为【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,以铜剑易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答友人之作,借“铜剑易砚”一事生发议论,抒写对物我关系、人生得失的哲思。诗人以“铜剑”与“石砚”作为象征,分别代表功名利器与文墨清玩,通过交换行为揭示世人对器物的执着实为虚妄。全诗由具体事物入手,层层推进至人生哲理,融合历史典故与生活意象,语言洒脱而意蕴深远。在对比“秦赵易璧”“二生妾换马”的荒唐后,提出“无情两相与”的超然态度,体现苏轼晚年趋于淡泊、顺应自然的思想境界。诗中“视草草《玄》无等差”一句尤为精警,打破贵贱高下的执念,颇具禅意。
以上为【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,以铜剑易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易物”为引,实则探讨“物”与“我”、“得”与“失”之间的哲学关系。开篇以“铜剑”与“石砚”对举,一刚一柔,一武一文,象征两种人生取向。继而设想对方持剑入朝、自己守砚治学,形成仕与隐的对照。但诗人随即否定这种对立:“二物与人初不异,飘落高下随风花”,指出万物皆受命运摆布,贵贱本无定数。
中段连用两个典故:秦赵易璧,凸显世人对珍宝的争夺与虚荣;二生妾换马,则讽刺文人逞才任性、视人如物。二者皆因“有情”而生执念,导致悲欢离合。结尾提出“无情两相与”的理想状态,主张超越占有欲,以自然之道相处,如同桃李自芳、琼华自美,不必互换或比较。
全诗结构严谨,由实入虚,由物及理,语言亦庄亦谐,用典贴切而不滞涩。尤其“视草草《玄》无等差”一句,将书法(草书)与哲理(《太玄经》)并置,打破艺术与思想的等级观念,展现苏轼贯通百家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,以铜剑易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以易物发端,而归于齐物之旨,语似戏谑,意实深沉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诗》:“起手二语奇崛,如见剑光砚影。‘飘落高下随风花’七字,感慨无穷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通篇皆用比喻,不着迹相,而寓意深远。‘无情两相与’句,最有道气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作于黄州时期,心境恬淡,故能超然于物外。‘雪堂窗下’云云,正是困顿中自得之趣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善以游戏笔墨写深刻理趣。此诗借换剑易砚之事,讥世人逐物丧真,而以‘桃李琼华’作结,自然浑成,不落说教。”
以上为【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,以铜剑易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