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,露出了月亮,月光也是淡淡的。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,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。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,花儿就会睡去,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,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。
版本二:
微弱的东风轻轻吹拂,海棠花在月光下泛着柔和明亮的光泽;花香与夜雾交融,迷蒙缥缈,月光渐渐移过回廊。我只怕夜深了,海棠花也会像人一样睡去,于是特意点燃高高的蜡烛,照亮这如美人般娇艳的红妆。
以上为【海棠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东风:春风。
袅袅: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。一作“渺渺”。
泛:摇动。
崇光:高贵华美的光泽,指正在增长的春光。
空蒙:一作“霏霏”。
夜深花睡去: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“海棠睡未足耳”的典故。史载,昔明皇召贵妃同宴,而妃宿酒未醒,帝曰:“海棠睡未足也。”
故:于是。
红妆:用美女比海棠。
故烧高烛照红妆:一作“高烧银烛照红妆”。
1. 海棠:一种观赏花卉,春季开花,花色多为粉红或白色,此处指红色海棠。
2. 东风袅袅:形容春风轻柔吹拂的样子。袅袅,轻盈缭绕貌。
3. 泛崇光:泛着明亮华美的光彩。崇光,高贵美丽的光泽。
4. 香雾空蒙:花香与夜雾交织,呈现出朦胧迷离的景象。空蒙,模糊不清貌。
5. 月转廊:月亮慢慢移动,照过回廊,暗示时间推移至深夜。
6. 只恐夜深花睡去:化用唐玄宗称杨贵妃醉酒为“海棠睡未足”之典,将花比作美人。
7. 故烧高烛:因此点燃明亮的蜡烛。故,因此;烧,点燃。
8. 红妆:本指女子盛装,此处比喻盛开的红色海棠花,将其比作美人。
以上为【海棠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。首句写白天的海棠,“泛崇光”指海棠的高洁美丽。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,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、空空蒙蒙的、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。后两句用典故,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,不仅是把花比作人,也是把人比作花,为花着想,十分感人,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,极富浪漫色彩。
这首《海棠》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,借咏物抒怀,通过对海棠花的深情描绘,寄托了诗人孤寂中的审美追求与精神慰藉。诗中将花拟人化,赋予其情感与生命,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眷恋。语言清丽婉转,意境空灵幽美,体现了苏轼“以诗为词”的细腻笔触和超然物外的情怀。
以上为【海棠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前两句写景,勾勒出一幅静谧优美的月夜海棠图。“东风袅袅”与“香雾空蒙”营造出温柔朦胧的氛围,月光流转于回廊之间,更添几分清冷与孤寂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景入情,以“只恐”二字带出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——他不愿让如此美丽的花在无人欣赏的深夜悄然“睡去”,于是“烧高烛”相照,既是对美的挽留,也是对孤独的对抗。这种将花人格化的手法,使全诗充满温情与诗意,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不失生活雅趣的精神境界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情景交融,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海棠】的赏析。
辑评
宋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评此诗:“造语之工,尽古今之变。”
清代诗人查慎行说:“此诗极为俗口所赏,然非先生老境。”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语浅情深,风神独绝,东坡于黄州所作,多有此等清远之致。”
2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写花得神,非徒模色。‘只恐夜深花睡去’一句,体贴入微,可谓善喻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吴乔语:“此诗妙在不说惜花,而惜花之意自见。‘烧烛照花’,痴绝亦雅绝。”
4. 《瓯北诗话》卷五:“东坡诗豪放者固多,然此类小诗,亦复清丽缠绵,足见其才情之富。”
5. 《容斋随笔·续笔》载:“世传东坡爱海棠,守黄州时每夜必燃烛赏之,此诗盖其实也。”
以上为【海棠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