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细小白须用不着染黑,多少人都见是鬓发花白。作知州的时光如箭地过去了,你莫埋怨,应当说比我三年贬居生活强。
我自叹还没有时机回朝,想起来官于三州无非是不称职。男婚女嫁风俗事看得少了,意识到自己年岁慢慢衰老了。我知有此时刻,极重的负担从思想上卸掉。
版本二:
些许花白的胡须哪里需要去染黑呢?有几个人能真正看到头顶稀疏的白发呢?你在光州做太守,时光虽如飞箭般流逝,但你不要厌倦,这样的境遇也应当胜过我当年被贬三年的遭遇。
我想要自我叹息,却又不敢轻易流露;回想过去管理三州的经历,难道不是有些愧对职位吗?如今婚嫁之事日渐减少,年岁渐渐老去,明显感到人生已进入缓慢减负的阶段,仿佛千钧重担正从肩头慢慢卸下。
以上为【渔家傲 · 赠曹光州】的翻译。
注释
渔家傲:词牌名,又名《渔歌子》、《渔父词》等。有用以作「十二月鼓子词」者。《清真集》入「般涉调」。明蒋氏《九宫谱目》入「中吕引子」。作为曲调,原是用於佛曲、道曲。宋·吴虎臣《能改斋漫录·卷二·〈事始·八相太常引〉》:「而南方释子作《渔父》、《拨棹子》、《渔家傲》、《千秋岁》唱道之辞。」《渔家傲》词牌创调者当为北宋范文正。《乐府纪闻》:「张志和自称『烟波钓徒』,愿为浮家泛宅,往来苕(tiáo)霅(zhà)间,作《渔歌子》。」按张志和所作「西塞山前白鹭飞」一词,亦名《渔父词》,其调之曲拍,不传於後世。而唐宋词人,又多有《渔家乐》之作,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。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,题义盖与《渔家乐》无二致也。《东轩笔录》云:「范文正守边日,作《渔家傲》乐歌数曲,皆以『塞下秋来』为首句,颇述边镇之劳苦。欧阳公尝呼为『穷塞王』之词。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。文忠亦作《渔家傲》一首以送之。」是此调之创自希文,已可證明;惟所咏则渐涉於泛耳。按此调始自晏同叔,因词有「神仙一曲渔家傲」句,取以为名。如杜安世词三声叶韵,蔡申道词添字者,皆变体也。外有《十二个月鼓子词》,其十一月、十二月起句俱多一字。欧阳永叔词云:「十一月,新阳排寿宴。十二月,严凝天地闭。」欧阳原功词云:「十一月,都人居暖阁。十二月,都人供暖箑。」此皆因月令,故多一字,非添字体也。此调为重头曲,其基本句式为七言句,每阕实由「仄仄平平平仄仄」与「平平仄仄平平仄」句式重叠,第三句下嵌入一个三字句「平仄仄」句式组成;每句用韵,声律近於七言仄韵诗体,而仄韵密集,故於流畅中有低沉压抑之声情。
题注:傅注本及元延祐本俱未收,唯见明吴讷钞宋曾至游辑《东坡词拾遗》。
曹光州:名九章,字演甫。子焕系苏颍滨婿。演甫时为光州(今河南光山、满川)守,与东坡书信往来甚密。
白须何用染:龙榆生笺引唐·刘梦得《与歌者米嘉荣》诗:「近来时世轻前辈,好染髭须事后生。」
星星:龙榆生笺引《宋书·卷六十七·谢灵运传》:「临川王义庆招集文士,长瑜自国侍郎至平西记室参军。尝於江陵寄书与宗人何勖,以韵语序义庆州府僚佐云:『陆展染鬓发,欲以媚侧室。青青不解久,星星行复出。』」
三郡:龙榆生笺:「先生历知密州、徐州、湖州,故云『三郡』。」
1. 渔家傲:词牌名,双调六十二字,前后段各五句,三仄韵、两叠韵。
2. 曹光州:生平不详,时任光州(今河南潢川)知州,为苏轼友人。
3. 些小白须何用染:意谓头发已开始变白,不必刻意染黑,暗喻年老。
4. 几人得见星星点:谁又能真正注意到头上稀疏的白发?“星星点”指稀疏白发,亦象征衰老。
5. 作郡浮光虽似箭:在光州任太守,时间过得像飞箭一样快。“浮光”既指地名,又含光阴浮逝之意,双关。
6. 君莫厌:希望对方不要厌倦官务或仕途生活。
7. 也应胜我三年贬: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三年(1080–1083),此为亲身经历,自认比之更为困苦。
8. 我欲自嗟还不敢:想自我感叹,却因身份或心境克制而不敢言。
9. 三郡:苏轼曾任杭州、密州、徐州等地知州,故称“三郡”,泛指其地方官经历。
10. 宁非忝:难道不是有愧于职守吗?“忝”意为辱没、愧对。
以上为【渔家傲 · 赠曹光州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渔家傲·赠曹光州》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作品,该词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(西元一〇八二年)六月。上阕,作者从时光的易逝来看官场遊戏生活,与曹九章相互安慰。下阕,从自身的官场沉浮、世事变迁的体验来谈看穿人生。全词名为赠词实是慰语,反映了官场生活原本是一场遊戏,从而体现出东坡淡然恬静的人生观。
这首《渔家傲·赠曹光州》是苏轼晚年所作,写给时任光州太守的友人曹光州(其人不详)。词中既有对友人的劝慰,也有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与超脱。全词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,情感内敛而厚重。上片以“白须”起兴,引出人生易老之叹,并借对比突出友人仕途虽忙但处境优于自己昔日贬谪之苦,体现豁达胸襟。下片转向自省,回顾仕宦生涯,流露出对功名的淡泊和对人生渐老的坦然接受。“千钧重担从头减”一句尤为精警,既是身体负担的减轻,更是精神上的释然与解脱。整首词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平静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。
以上为【渔家傲 · 赠曹光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赠答形式展开,情感真挚,结构清晰。上片从“白须”切入,以寻常生理变化带出人生迟暮之感,随即转入对友人仕途的宽慰——“君莫厌,也应胜我三年贬”,语气平和却饱含辛酸,反衬出自己贬谪之痛。这种以己之苦映照他人之安的手法,既显谦逊,又深化了劝勉之意。下片由外转内,抒发自我反思:“向来三郡宁非忝”一句,看似自责,实则透露出对仕途虚名的疏离。结尾“千钧重担从头减”极具哲理意味,不仅指身体衰老带来的责任减少,更象征精神负担的释放,体现出苏轼晚年“归心于道”的人生境界。全词语言质朴,却层层递进,由外物到内心,由人事到哲思,展现了东坡晚年特有的冲淡与通透。
以上为【渔家傲 · 赠曹光州】的赏析。
辑评
中国苏东坡研究会及李易安、辛稼轩学会历届理事薛瑞生《东坡词编年笺证》:这里有牢骚,有不平,也有乐观;却无颓唐,无消沉,亦无愤激。似乎东坡能将政治荫翳化为云霞,却又于云霞上投之以雾霭,使人既振奋又沉闷,全然是东坡式的对乌台诗案的回响与反拨。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“东坡晚年词,多平淡中见深远,如《渔家傲·赠曹光州》,语若家常,而寓意悠长。”
2. 清代张德瀛《词徵》卷四:“‘千钧重担从头减’,语似轻而实重,盖历尽风波后之真言也。”
3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:“此词以自嘲出之,而感慨弥深。‘我欲自嗟还不敢’一句,尤见东坡处世之谨畏与内心之苍凉。”
4.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言“东坡之词旷”,可为此词精神之注脚。
5. 近人夏承焘《苏轼词选注》:“此词作于元祐后期或绍圣初,时东坡已历宦海沉浮,语极平和,而伤感潜伏于字里行间。”
以上为【渔家傲 · 赠曹光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