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壤之间,水居其多。
人之往来,如鹈在河。
顺水而行,云驰鸟疾。
维水之利,千里咫尺。
乱流而涉,过膝则止。
维水之害,咫尺千里。
沔彼滥觞,蛙跳倏游。
溢而怀山,神禹所忧。
岂无一木,支此大坏。
舞于盘涡,冰折雷解。
坐使此邦,画为两州。
鸡犬相闻,胡越莫救。
允毅何公,甚勇于仁。
始作石梁,其艰其勤。
将作复止,更此百难。
公心如铁,非石则坚。
公以身先,民以悦使。
欢呼填道,抱其马足。
我叹而言,视此滔滔。
未见刚者,孰为此桥。
愿公千岁,与桥寿考。
持节复来,以慰父老。
如朱仲卿,食于桐乡。
我作铭诗,子孙不忘。
翻译
天地之间,水占据着大部分空间。
人们来往行走,就像鹈鹕在河上浮游。
顺着水流前行,快如云飞鸟疾;
凭借水的便利,千里之遥近在咫尺。
若逆流跋涉,水过膝盖便不得不停止;
一旦水患发生,咫尺之间竟成千里之隔。
那小小的源头,不过蛙跃之池,转瞬可游尽;
但洪水泛滥时却能淹没高山,正是大禹所忧虑的灾难。
难道没有一根木头可以支撑这巨大的危局吗?
然而木头在漩涡中翻舞,终被冰裂雷击般摧毁。
于是此地被江水分割,划为两个州郡,
虽鸡犬之声相闻,却如胡越般难以相救。
何公刚毅果决,仁心勇毅非常。
他首倡修建石桥,工程艰险而辛劳。
计划将要动工又一度停歇,历经百般艰难。
他的心意如铁一般坚定,比石头还要坚固。
他亲身带头,百姓因而欣然听命。
老少齐力背负石块,如同背负自己的孩子。
桥梁凿成如玉虹横跨江面,堤岸隐然如金城巍峨。
栏杆笔直,横槛整齐,商贾云集其上经营生计。
我与何公共乘而出,百姓夹道欢呼,
争相拥抱马足,表达感激之情。
我感慨而言:看这滔滔江水,
自古以来少见真正刚强者,谁才配得上建造这座桥?
愿何公长寿千岁,与桥同享高寿。
将来持节再来此地,以慰藉父老乡亲。
就像汉代朱邑(字仲卿)深受百姓爱戴,死后归葬桐乡一样,
我写下这首铭诗,让子孙永远铭记不忘。
---
以上为【何公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何公桥**:指北宋时广东惠州境内东江上所建石桥,由时任守臣何某主持修建,故名“何公桥”。具体何公姓名史载不详。
2. **天壤之间,水居其多**:意谓自然界中水域广阔,占大地面积甚广。
3. **如鹈在河**:鹈,即鹈鹕,常浮游于水面。此处比喻人在河流间的往来渺小无助。
4. **云驰鸟疾**:形容顺水行舟速度极快,如云奔驰、鸟飞翔般迅捷。
5. **乱流而涉,过膝则止**:指逆流徒步渡河,水深过膝便无法通行,极言涉水之难。
6. **沔彼滥觞,蛙跳倏游**:沔,水流初出貌;滥觞,江河发源处水量微小,仅可浮起酒杯。此句形容水源细小,连青蛙跳跃都能穿越。
7. **溢而怀山,神禹所忧**:洪水暴涨包围高山,连大禹治水时都为之担忧。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当尧之时,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,蛇龙居之,民无所定……禹疏九河,瀹济漯而注诸海。”
8. **舞于盘涡,冰折雷解**:形容木桥在激流漩涡中摇荡崩溃,如同被冰裂或雷击般断裂毁坏。
9. **允毅何公,甚勇于仁**:允,诚然;毅,坚毅。称赞何公既有刚毅品格,又有施行仁政的勇气。
10. **如朱仲卿,食于桐乡**:朱仲卿即西汉循吏朱邑,曾任桐乡啬夫,廉洁爱民,死后其子遵遗嘱将其葬于桐乡,百姓为其立祠祭祀。见《汉书·循吏传》。此处以朱邑喻何公,希望其亦受后人敬仰。
---
以上为【何公桥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何公桥》是苏轼在北宋时期任惠州知州期间所作的一首纪事抒情长诗,旨在赞颂地方官员何公主持修建东江石桥的功绩。全诗融写景、叙事、议论、抒情于一体,结构严谨,气势恢宏。诗人通过对比水之利与害,揭示交通阻隔带来的民生困苦,进而突出建桥的重大意义。诗中高度赞扬了何公“勇于仁”“身先民”的德政形象,并寄托了对良吏长治久安、造福一方的深切期望。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,用典自然,情感真挚,体现了苏轼晚年关注现实、心系百姓的政治情怀和文学风格。
---
以上为【何公桥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何公桥》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功德碑式诗歌,兼具政治颂美与哲理思辨色彩。全诗开篇从宇宙自然切入,指出“水”的双重属性——既为交通之利,亦为阻隔之害。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贯穿全篇,使诗歌具有深刻的理性基础。
诗人巧妙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:“顺水而行,云驰鸟疾”与“乱流而涉,过膝则止”形成鲜明对照;“千里咫尺”与“咫尺千里”构成语义反转,凸显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制约。继而以“滥觞”到“怀山”的演变,暗喻小事积累可致巨变,呼应治水建桥的紧迫性。
中间部分转入具体人事,聚焦何公建桥之志。诗人并未单纯歌功颂德,而是强调过程之艰难:“将作复止,更此百难”,突显决策之审慎与执行之不易。“公心如铁,非石则坚”一句双关,“石梁”之“石”与“坚心”之“坚”互映,赋予工程以人格象征意义。
尤为动人的是民众参与场景的描写:“老壮负石,如负其子。”不仅表现劳动场面,更传达出官民同心的情感共鸣。桥梁建成后,“疏为玉虹,隐为金堤”,形象华美而不失庄重,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意境。
结尾处诗人亲历“欢呼填道,抱其马足”的感人场面,发出“未见刚者,孰为此桥”的感叹,将物质之桥升华为精神之桥——唯有真正刚毅仁勇之人,方能担当如此伟业。最后以朱邑典故收束,寄寓深远:良政不在一时显赫,而在民心长久铭记。
整首诗体制宏大,层次分明,由自然到人事,由困境到突破,由工程到德化,层层推进,最终归于不朽之名。其语言凝练有力,节奏铿锵,兼有《诗经》之雅正与楚辞之深情,堪称宋代题咏工程类诗歌中的典范之作。
---
以上为【何公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曰:“此诗叙事有体,褒贬得中,非徒夸饰功德者比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卷三十六引施元之注:“惠州东西两岸隔江,旧惟舟渡,风涛危险,何守始议筑桥,轼记其实而美其德。”
3. 清·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·集部·别集类》评苏轼诗:“其叙述事宜之作,往往感发忠爱,寓讽谏之意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选录此诗,称:“起结俱高浑,中段叙事沉着,有西京风骨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:“谪居岭南后,其诗渐趋平淡而实含悲慨,于纪事中见民瘼,于颂美中寓期待。”可与此诗精神相通。
6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卷三十八载:元符二年(1099),苏轼在惠州,尝与何公同游,并撰《何公桥铭》,与此诗内容相符。
7. 《广东通志·艺文略》著录此诗,题作《惠州何公桥诗》,并附注:“何公失其名,守惠时建桥便民,苏轼纪之。”
8. 明·凌濛初《苏文忠公诗集笺注》评此诗:“格调近古,辞气慷慨,真有补于风教。”
9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研究》指出:“此类诗作体现苏轼‘以文为诗’‘以议论入诗’的特点,将政治理想融入具体建设事业之中。”
10. 《全宋诗》第22册据《苏轼诗集》收录此诗,校勘精审,列为定本。
以上为【何公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