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上天知道我长久以来思念归隐,仿佛怜惜我年老多病,不再与我作对。
风从太湖吹来,船帆刚刚鼓满;细雨落入吴淞江,江水渐渐丰盈。
以上为【次韵沈长官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和诗,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。
2. 沈长官:生平不详,应为当时一位姓沈的地方官员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3. 造物:指上天或自然的创造者,即“造物主”,此处拟人化地表达天意。
4. 吾久念归:苏轼晚年屡遭贬谪,长期漂泊,常有归隐之思。“归”既可指归乡,亦可指归隐田园。
5. 衰病:苏轼晚年体弱多病,此为实情。元祐以后,他多次请求退居,皆因健康原因。
6. 不相违:指天意似乎体谅诗人处境,不再加以阻挠,暗含时运好转或心境释然之意。
7. 震泽:即太湖的古称,位于今江苏南部,此处代指江南水乡风光。
8. 帆初饱:形容风势正好,船帆被风吹得饱满,即将启航或顺利前行。
9. 松江:即吴淞江,流经今江苏、上海一带,为太湖重要支流,亦属江南水系。
10. 水渐肥:形象地描写雨水充沛,江水上涨,变得丰盈。“肥”字拟人,新颖生动,常见于宋人写景诗中。
以上为【次韵沈长官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“次韵”沈长官之作,共三首,此处所录为其中一首。全诗借自然景象抒写诗人晚年心境,表达其久思归隐、顺应天命的情怀。语言简淡而意境悠远,以“造物知吾”起笔,将主观情感投射于天地,体现诗人与自然的深切共鸣。后两句写景生动,“帆初饱”“水渐肥”用字精妙,既具画面感,又暗含生机流转之意。整体风格冲和恬淡,是苏轼晚年诗风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次韵沈长官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为唱和之作,却自成意境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“平淡中见深味”的艺术特色。首句“造物知吾久念归”以拟人笔法开篇,将天意与人情融为一体,透露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豁达与释然。他不再怨天尤人,而是感受到天地似有情,理解他的归隐之志。这种“天人合一”的体验,正是苏轼晚年思想趋于圆融的体现。
第二句“似怜衰病不相违”,进一步深化主题。“似怜”二字微妙,既非确信天意如此,又不失希望,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温柔接受。衰病之身本应困顿,但外在环境却未加刁难,反而风调雨顺,故有“不相违”之感。
后两句转入写景,看似闲笔,实则寓情于景。“风来震泽帆初饱”,风助航程,象征人生顺遂;“雨入松江水渐肥”,春雨润物,江水丰沛,暗喻生机复苏。两幅画面动静结合,视野开阔,充满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。尤其“水渐肥”三字,以“肥”形容水势,极为新奇,却又贴切自然,展现了宋诗“以俗为雅”的语言创新。
全诗结构紧凑,由情入景,情景交融,短短四句,既有身世之叹,又有自然之乐,更有天人之间的默契感,堪称次韵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次韵沈长官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诗补注》(查慎行):“‘水渐肥’三字,写景入微,宋人善炼字如此。”
2. 《瓯北诗话》(赵翼)卷五:“东坡晚年诗,纯以气韵胜,不假雕饰而自然深厚。如‘风来震泽帆初饱,雨入松江水渐肥’,信手拈来,皆成妙谛。”
3. 《宋诗钞》(吕留良等编):“次韵诗易落套语,东坡独能出新意于寻常题中,此等句看似平易,实则涵养深厚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(何文焕辑)引《纪评苏诗》:“‘造物知吾’一句,说得自己身份高,非徒乞怜于天者所能道。”
5. 《唐宋诗醇》(清高宗敕编):“此诗语浅意深,风神洒落。次韵而能不为韵所缚,大家手笔,固自不同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沈长官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