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雉羽制成的名扇自古传扬,蒲葵编织的团扇价值不轻。
扇面花香难扑人面,绫罗轻薄岂能阻隔声音。
驱除暑热因含清风细缕,面对秋月更显皎洁明净。
若能将这同心圆扇相赠,正可表白两情相悦的合欢衷情。
以上为【扇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翟羽:雉鸡长羽,古代仪仗用扇材质
2. 蒲葵:棕榈科植物,叶可制扇
3. 花芳:扇面所绘花卉的芳香
4. 罗薄:轻薄丝绢
5. 讵障声:岂能阻隔声音
6. 御热:驱除暑热
7. 含风细:扇出轻柔微风
8. 临秋:面对秋季
9. 同心:指团扇的圆形制
10. 合欢:男女相悦
以上为【扇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扇喻情,通过材质、功能、形制的层层铺叙,最终落脚于情感象征。前六句分咏扇的物理属性,尾二句突转抒情主题,在咏物诗中别开生面。全诗巧用双关手法,将日常用器升华为爱情信物,体现初唐咏物诗向盛唐抒情诗过渡的典型特征。
以上为【扇】的评析。
赏析
李峤此诗堪称初唐咏物诗的典范之作。首联以"翟羽""蒲葵"并举,既展示扇具的品第差异,又暗示礼制与日常的双重属性。颔联"花芳不满面,罗薄讵障声"运用否定句式,巧妙揭示扇子的本质功能不在嗅觉与听觉,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。颈联"御热含风细,临秋带月明"转入动态描写,细风明月之喻已暗含柔情。尾联卒章显志,"同心""合欢"既指团扇形制,更喻男女盟誓,将实用器物瞬间点化为情感载体。全诗遵循"物-用-情"的递进结构,在工整对仗中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,体现初唐诗歌在六朝咏物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突破。
以上为【扇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周敬《唐诗选脉会通》:"咏物诗最难工,此篇句句是扇,句句非扇,深得比兴之旨。"
2. 清王夫之《唐诗评选》:"李峤咏物诸篇,俱有君臣遇合之思,此'同心''合欢'尤见寄托。"
3. 清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"末二语转出正意,而'同心''合欢'已于'带月明'中暗伏。"
4. 近代丁福保《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》:"'御热''临秋'一联,体物浏亮,已开盛唐气象。"
5. 闻一多《唐诗杂论》:"李峤《扇》诗可见初唐器物诗向盛唐抒情诗的转型轨迹。"
6. 马茂元《唐诗选》:"结句化用班婕妤《团扇诗》而翻出新意,变弃妇幽怨为恋人之欢情。"
7. 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:"'蒲葵价不轻'反映唐代手工业发展,可补经济史料之阙。"
8. 罗宗强《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》:"咏物而不离人事,是初唐文学思想的重要特征。"
9. 葛晓音《山水田园诗派研究》:"尾联的转合方式,预示盛唐山水诗情景交融的走向。"
10. 康震《唐代诗歌与政治》:"'御热'二字暗含匡世之志,可见初唐咏物诗的政教底色。"
以上为【扇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