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海演武场在招宝山海岸。水操用大战船、唬船、蒙冲、斗舰数千馀艘,杂以鱼艓轻艖,来往如织。舳舻相隔,呼吸难通,以表语目,以鼓语耳,截击要遮,尺寸不爽。健儿瞭望,猿蹲桅斗,哨见敌船,从斗上掷身腾空溺水,破浪冲涛,顷刻到岸,走报中军,又趵跃入水,轻如鱼凫。水操尤奇在夜战,旌旗干橹皆挂一小镫,青布幕之,画角一声,万蜡齐举,火光映射,影又倍之。招宝山凭槛俯视,如烹斗煮星,釜汤正沸。火炮轰裂,如风雨晦冥中电光翕焱,使人不敢正视;又如雷斧断崖石,下坠不测之渊,观者褫魄。
翻译
版本一:
定海的演武场,在招宝山海岸边。水兵的操练用几千艘大战船、唬船、蒙冲、斗舰,掺杂以小鱼船,轻快地在海面上穿行,如同织布的梭子一样,来来往往。轴舻相隔,难以畅通,用表演来传达人的眼目,用鼓点告诉人的耳朵,拦截、进攻、诱敌、掩护,一点不失,很少有差错。健儿瞭望,如猿猴蹲在桅斗上,哨兵一见敌船,就从桅杆上掷身腾空跳进水里,破浪冲涛,顷刻之间就游到岸边,跑步去报告演习的指挥官,又跳跃入水,行动轻捷如鱼凫。水兵的操练,在夜战中尤其奇妙,旌旗桅杆船橹都挂着一盏小灯,用青布蒙着。一声画角,万支蜡烛一齐点起,火光映射着海面,灯影又成倍地增加了。在招宝山上靠近桅杆俯视,有如烹斗煮星,釜中的汤水正在沸腾一样。火炮轰轰爆裂,如同风雨昏暗中的电光聚焱;使人不敢正视;又如同雷公的巨斧劈断的崖石,下坠到不测的深渊,使观看的人失魂落魄。
版本二:
定海的演武场设在招宝山的海岸边。
水上操练动用了大战船、唬船、蒙冲、斗舰等数千艘,其间混杂着鱼艓、轻艖等小型船只,来往穿梭,如同织布一样繁忙。
船与船首尾相接,连呼吸都难以通畅,(指挥)用旌旗传达给眼睛,用鼓声传达给耳朵。(舰队)截击、拦阻,配合得丝毫不差。
健壮的军士负责瞭望,他们像猿猴一样蹲在桅杆顶端的斗室里。哨兵发现敌船后,从桅斗上纵身跃下,腾空落入水中,冲破波涛,顷刻间就游到岸上,跑着去报告中军。然后又跳跃入水,轻盈得如同鱼和野鸭。
水操最奇妙的要数夜战。旌旗、盾牌上都挂着一盏小灯,用青布遮盖。号角一声响起,万盏蜡烛一同举起,火光相互映射,使得灯影又多了一倍。从招宝山上凭栏俯瞰,就像是在烹煮一锅北斗星群,锅中的热水正在沸腾。
火炮轰鸣炸裂,如同在风雨交加、天色昏暗之时,电光闪烁,让人不敢直视;又像是雷神的巨斧劈断悬崖上的石头,使其坠入深不可测的渊潭,观看的人无不吓得魂飞魄散。
以上为【陶庵梦忆 · 卷七 · 定海水操】的翻译。
注释
舳(zhú)舻(lú):船头和船尾,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。
翕(xī)焱(yàn):闪耀貌。
褫(chǐ):被剥夺。
定海:今浙江舟山定海区。
招宝山:位于今浙江宁波镇海东北,俯临甬江,为海防要地。
水操:水军操练。
唬船、蒙冲、斗舰:均为古代战船名称。唬船似为小型快速战船;蒙冲是一种以速度著称的突击战船,常蒙以生牛皮;斗舰是较大的战舰。
鱼艓轻艖:指轻便小巧的船只。艓、艖,皆指小船。
舳舻:船尾和船头,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。
以表语目,以鼓语耳:用旌旗等信号传达给眼睛(看),用鼓声传达给耳朵(听)。表,旌旗之类的信号工具。
要遮:拦截、阻截。
尺寸不爽:丝毫不差。爽,差错。
桅斗:桅杆顶端的瞭望斗,形如斗状。
趵跃:跳跃。趵,象声词,形容跃起的声音或姿态。
鱼凫:鱼和野鸭。
干橹:盾牌。干,小盾;橹,大盾。
画角:古代管乐器,发声高亢凌厉,军中多用它来警报昏晓、振作士气。
翕焱:光芒闪烁的样子。
褫魄:夺去魂魄,形容极度惊恐。
以上为【陶庵梦忆 · 卷七 · 定海水操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篇是张岱回忆晚明定海水师演习的散文,出自其著名笔记《陶庵梦忆》。文章以生动的笔触,描绘了一场规模宏大、组织严密、技艺精湛且极具观赏性的水军操演,展现了明代水师的风采,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昔日繁华与强盛的追忆,以及国破家亡后的复杂心绪。
结构清晰,层次分明:文章按照“总写场面—白昼操练—夜间奇观”的顺序展开。先总述演武场位置与船只规模之盛,接着细致描绘白日里舰队指挥、瞭望通讯等具体操演项目,最后聚焦于最为精彩的夜战场面,层层递进,重点突出。
描写精湛,比喻新奇:张岱是描写的高手。他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,将宏大的场景和瞬间的感受具象化。如写船只往来“如织”,写健儿入水“轻如鱼凫”,尤其是写夜战灯火“如烹斗煮星,釜汤正沸”,将星空倒映海面、万灯闪烁的动态景象形容为烹煮星辰,想象瑰丽,气势磅礴,堪称神来之笔。写火炮则连用“电光翕焱”、“雷斧断崖”两个比喻,从视觉的震慑写到听觉的恐怖,极具冲击力。
细节传神,动感十足:文章充满了动态的描写。无论是“来往如织”的船只,“掷身腾空”的哨兵,还是“万蜡齐举”的瞬间,“火炮轰裂”的震撼,都让读者如临其境,感受到操演场面的紧张激烈与磅礴气势。
乐景中的哀情:《陶庵梦忆》成书于明亡之后,书中追忆的种种繁华,都笼罩在“旧日美好已逝”的悲剧阴影下。此文极力渲染水师之盛、操演之奇,在今日读者看来,越是写得壮观,便越能反衬出作者对故国军事强盛的怀念与对其衰亡的叹惋。这辉煌的“梦忆”,正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旧梦。
以上为【陶庵梦忆 · 卷七 · 定海水操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篇小品文是张岱散文艺术的典范之作,充分体现了其“短隽有味”的语言风格和非凡的描写功力。
首先,在于其选材与剪裁的精当。 水操场面宏大,头绪繁多,但作者仅选取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:白日的整体舰队阵型与指挥、瞭望哨兵的敏捷身手、夜战的灯火与火炮。通过这三个点,由面到点,由静到动,由昼及夜,完整而立体地再现了水操的全貌,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冗长。
其次,在于其语言的形象与节奏感。 张岱善用短句,如“猿蹲桅斗”、“掷身腾空”、“趵跃入水”等,动作描写干净利落,富有节奏感和力量感。写夜战时,则用相对绵长的句式来铺陈渲染,“旌旗干橹皆挂一小镫,青布幕之,画角一声,万蜡齐举”,将准备、等待、爆发的瞬间过程描绘得极具戏剧性。
最后,也是最具特色的,是其超凡的想象力。 “如烹斗煮星,釜汤正沸”这一比喻,不仅写出了夜战灯火的数量和动态,更将整个海天相接的场面提升到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。这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演习,而是一场天地为炉、造化为工的盛大奇观。这种审美化的描写,超越了单纯的纪实,赋予了文章强烈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,也让这场定海水操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。
以上为【陶庵梦忆 · 卷七 · 定海水操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关于张岱《陶庵梦忆》及其文风的评价甚多,以下辑录针对其文笔特色及《定海水操》的相关评述:
现代学者 黄裳 在《黄裳文集·榆下说书》中谈及张岱文章魅力时说道:“(张岱)他写身世,写山水,写园林,写风俗,写技艺,甚至写演戏,踢毽子……无所不写,而无不精妙。他的文章特点是简洁、生动,饱含着感情,往往在三言两语中,就能写出一种境界,一种气氛。” 此评虽非专论《定海水操》,但精准概括了张岱散文的总体特色,此文写水操场面之生动传神,正符合这一特点。
学者 夏咸淳 在《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》中评价张岱的描写功力:“张岱写景状物,往往比喻新颖,想象奇特,能将静态的事物写得飞动,将平凡的景象点染得瑰丽神奇。” 此评用以观照《定海水操》中“如烹斗煮星”与“如雷斧断崖”等比喻,可谓切中肯綮。
刘悦 《陶庵梦忆注》(评点本)中针对《定海水操》篇末批注:“‘烹斗煮星’之喻,非大胸襟、大眼界不能道。以如此诗心妙笔写水师操练,壮丽中透着几分幻美,是宗子(张岱)笔法独绝处。然念及后来事,此等壮景皆成梦幻,可胜叹哉!” 此评直接点出了该文最核心的比喻之妙,并联系到张岱的遗民身份与创作心理,揭示了文章深沉的历史感喟。
以上为【陶庵梦忆 · 卷七 · 定海水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