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,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。
人诚能也,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。
故孟子曰:「五谷种之美者也,苟为不熟,不如稊稗。
用兵之道,形与势二。
不知而一之,则沮于形、昡于势,而胜不可图,且坐受毙矣。
何谓形?
小大是也。
两敌相持,无以得其情则疑,疑故易骇,骇而应之必不能详;有以得其情则定,定故不可惑,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,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。
古之善用兵者,非能务为必胜,而能谋为不可胜。
盖不可胜者乃所以徐图必胜之功也。
臣闻用兵之道,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,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。
何则?
精兵骁骑,十万之屯,山峙雷动,其势自雄,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?
离屯为十,屯不过万,力寡气沮,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。
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。
臣闻鸱枭不鸣,要非祥禽;豺狼不噬,要非仁兽。
此虏人吴未动而臣固将以论战。
何则?
我无尔诈,尔无我虞。
古之为国者,其虑敌深,其防患密。
故常不吝爵赏以笼络天下智勇辩力之士,而不欲一夫有忧愁怨怼亡聊不平之心以败吾事。
盖人之有智勇辩力者,士皆天民之秀杰者,类不肯自己,苛大而不得见用于世,小而又饥寒于其身,则其求逞之志果于毁名败节,凡可以纾忿充欲者无所不至矣。
臣闻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,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。
将骄卒惰,无事则已,有事而其弊犹耳,则望贼先遁,临敌遂奔,几何而不败国家事。
人君责成于宰相,宰相身任乎天下,可不有以深探其情而逆为之处乎!
盖人莫不重死,惟有以致其勇,则惰者奋、骄者耸,而死有所不敢避。
赵充国论备边之计曰:「湟中积榖三百万斛则羌人不敢动。
」李广武为成安君谋曰:「要其辎重,十日不至,则二将之头可致者。
」此言用兵制胜以粮为先,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。
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:「南北有定势,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。
」臣之说曰:「古今有常理,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。
」
夫所谓南北定势者,粤自汉鼎之亡,天下离而为南北,吴不能以取魏,而晋足以并吴;晋不能以取中原,而陈亦终于毙于隋;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、取吴越,天下之士遂以为东南地薄兵脆,将非命世之雄,其势固至于此。
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,民心叛服之由实基于喜怒。
喜怒之方形,视之若未有休戚;喜怒之既积,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。
何则?
喜怒之情有血气者皆有之:饱而愉,暖而适,遽使之饥寒则怨;仰而事,俯而育,遽使之捐弃则痛;冤而求伸,愤而求泄,至于无所控告则怒;怨深痛巨而怒盈,服则合,叛则离。
臣闻事未至而预图,则处之常有于;事既至而后计,则应之常不足。
虏人凭陵中夏,臣子思酬国耻,普天率土,此心未尝一日忘。
臣之家世,受廛济南,代膺阃寄荷国厚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