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诗脉

从《诗经》的婉转起调,到楚辞的瑰丽奇崛;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,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;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,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。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,带您品读百家经典,感悟诗家心路,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,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。

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
遍参尊宿走诸方,老去才能返故乡。
涨水飞云前辈语,他乡莫更久徜徉。
方欣林下共谈禅,底事深公挽出山。
千里同风无道俗,何妨一笑便言还。
吾儿此地偶钟英,绍我家风尚典刑。
所幸吾师知此意,殷勤为我谢山灵。
师到龙湫谒矩罗,为言别久渴心多。
当年见处祥光满,试问今还记得么。
白发白髭须,僧年八十馀。
已成重阁在,别置一庵居。
客喜逢煎茗,童寒免灌蔬。
寺基低且狭,半被石岩分。
水响常如雨,林寒忽聚云。
空房人暂宿,半夜雁初闻。
庵是何年立,其中有一僧。
苍崖从古险,白日少人登。
众物清相映,吾生隐未能。
我来无一语,闲认昔游踪。
谁种路傍树,却遮山上峰。
潭乾沉石露,人立去禽冲。
雁荡最奇处,众岩生此间。
问名僧尽识,得句客方闲。
洞峻猕猴入,天晴瀑布悭。
飞下数千尺,全然无定形。
电横天日射,龙出石云腥。
壮势春曾看,寒声佛共听。
寺置有碑传,观音岩石前。
殿高灯焰短,山合磬声圆。
窗静吹寒雪,舂鸣落夜泉。
碣字芙蓉驿,喜行行不难。
路侵沧海过,人得异山看。
圆石蚝黏满,平涂鹭立寒。
茅屋三间冷似冰,灰头土面十馀僧。
扫除自己闲枝叶,不打诸方烂葛藤。
就手揭开新岁历,和光吹灭旧年灯。
瓢笠于徐策杖扶,潇然堪作雁山图。
七十七峰□绝处,难说西来一字无。
一壑翛然听雨眠,君来着语破云烟。
肯随鸥狎清江上,欲趁鸿飞白日边。
童子不应多一指,学人正自少三拳。
阡陌经行早布春,承明天语耳亲闻。
诗情本自凌康乐,墨妙何劳法右军。
雪后西岑山竞秀,潮来孤屿浪中分。
别来尝忆旧跻攀,好信迢迢慰病颜。
多按地图传药石,不烦魂梦到仙山。
尘沙犹在微茫处,云水都归指顾间。
治源先生高七十,山水病僻不可瘳。
灶无炊烟不顾计,穷幽极怪如仇雠。
有时清风明月对好景,霹雳拔却大树不回头。
野客弄云水,翩翩信飞车。
奇峰匹雁荡,出没随猿狙。
苍苍叠云屏,下有白石庐。
青衫洗尽泮宫尘,三载琴书又问津。
海阔正怜鸿去远,山深须遣雁来频。
沈郎风月诗俱瘦,谢老池塘草自春。
雁荡秋深玉柱寒,老夫曾此驻征鞍。
开图一见青山色,犹似当时马上看。
一径入幽谷,随山几萦盘。
云树深蓊蔚,石溪响潺湲。
我来春色晚,山花亦何繁。
自谙趋拜力惟艰,柯岭归休远帝寰。
抱瓮不能师老圃,驱车犹足访名山。
鱼书入手殷勤后,雁字排空杳霭间。
霜风双鬓雪鬖鬖,物外寻真顿离凡。
子舍若非叨别乘,我车安得到灵岩。
碧窥秋瀑心同洗,红嚼山杷口似馋。
游遍名山未肯休,征车已发尚回眸。
高峰亦似多情思,百里依然一探头。
千丈岩头一点红,春风吹落浅莎中。
山僧倚杖移时去,说似溪边采药翁。
雁荡峰前夜雨晴,空房不住有蝉声。
一身闲后发难白,五字吟来思极清。
少见出山多入定,还于夏末起秋程。
雅有登山癖。
觉老来、尚可跻攀,浪游蹑屐。
险怪嶕峣称雁荡,争秀群山第一。
杰峰秀岭竞崔巍,缓引篮舁不用催。
一径灵虚飞鸟上,四围春色画屏开。
鹿门未有携家便,雁荡何妨筑室来。
百粤居炎荒,远在扬州域。
气蒸恒无风,三冬如六月。
地卑云雾饶,海阔天常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