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炙手可热之人早已远离,只剩下我孤独地倚立屋檐下,萧瑟的晚雨中,梧桐与楸树纷纷落叶。
还有谁会怜惜像季子那样穷困潦倒、貂裘破敝的读书人呢?
我知道自己已无望于当世功名,而像你这样的人才,只能到古人中去寻觅了。
唯有那岁寒不凋的松柏,始终坚贞挺立,怎会因秋风肃杀而动摇?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炙手无人傍屋头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鐘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(唐代配乐之近体诗)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後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于南唐後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于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後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高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题注:傅注本、元延祐本无题,明吴讷钞本调名下题作「寓意」,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调名下题作「寓意和前韵」。
「炙手无人傍屋头」句:傅子立注:「白乐天诗:『昨日屋头堪炙手,今朝门外好张罗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放言五首(其四)》,见《白氏长庆集·卷十五》。」
季子敝貂裘:傅子立注:「《史记》:『苏秦说李兑,兑遗之黑貂裘。苏秦游秦,不能用,于是貂裘色敝。』杜子美诗:『季子貂裘敝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《史记·卷六十九·苏秦传》无黑貂裘敝等记载。傅注盖本于《战国策·卷十八·〈秦策一·苏秦始将连横〉》,而误标出处。杜诗无此句,今查《九家集注杜诗·卷十五·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》云:『季子黑貂敝。』《九家集注杜诗·卷三十六·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》云:『谁悯弊貂裘。』弊通敝,傅注误将二者合而为一矣。又,宋王黄州《小畜集·卷八·谪居感事诗》:『季子貂裘敝,狂生刺字隳。』傅注或引此而误记作者名。」龙榆生笺又引《战国策·卷十八·〈赵策一·苏秦说李兑〉》:「苏秦说李兑,抵掌而谈。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,和氏之璧,黑貂之裘,黄金百镒。苏秦得以为用,西入于秦。」又引《战国策·卷三·〈秦策一·苏秦始将连横〉》:「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,书十上而说不行,黑貂之裘弊,黄金百觔尽。」
顾我:茅维《苏集》本作「顾子」。
当世望:傅子立注:「晋周顗以雅望获当世盛名。」刘尚荣按:「语见南朝梁·刘孝标注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引《晋阳秋》曰:『初,顗以雅望,获海内盛名,後屡以酒失。庾亮曰:「周侯末年,可谓凤德之衰也。」』,又见《晋书·卷六十九·周顗传》:『初,顗以雅望获海内盛名,後颇以酒失。』」
古人求:傅子立注:「晋王衍,字夷甫,幼而俊悟。武帝闻其名,问王戎曰:『夷甫当世谁比?』戎曰:『未见其比,当从古人中求耳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事详《晋书·卷四十三·〈王戎传·(从弟)王衍传〉》。」龙榆生笺引《晋书·卷四十三·〈王戎传·(从弟)王衍传〉》:「衍字夷甫,神情明秀,风姿详雅。……武帝闻其名,问戎曰:『夷甫当世谁比?』戎曰:『未见其比,当从古人中求之。』」
「岁寒松柏肯惊秋」句:傅子立注:「《论语》曰:『岁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论语·子罕》。」
1. 浣溪沙:词牌名,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炙手:指权势显赫、气焰灼人。杜甫《丽人行》有“炙手可热势绝伦”句。此处“炙手无人”语义反转,意谓曾经权贵者已不在,反衬自身孤寂。
3. 傍屋头:靠近屋檐之下,形容孤独无依之状。
4. 萧萧:形容风雨声或落叶声,此处兼指晚雨与落叶之萧瑟。
5. 脱梧楸:梧,梧桐;楸,楸树。秋季落叶,“脱”字写出树叶凋零之态。
6. 季子:指战国时苏秦,字季子。早年游说失败,归家时“黑貂之裘弊,黄金百斤尽”,极为困顿。此处用以自比穷困失意。
7. 敝貂裘:破旧的貂皮衣,典出苏秦故事,象征士人潦倒不得志。
8. 当世望:指在当代获得功名、地位的希望。
9. 似君须向古人求:意谓像你这样有才德之人,在今世难觅,只能从古贤中寻找同类。
10. 岁寒松柏肯惊秋:化用《论语·子罕》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,比喻坚贞不屈的品格,不会因环境恶劣而改变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炙手无人傍屋头】的注释。
评析
世人皆知东坡文词以旷达豪放为显,这首花大量文笔写秋的悲凉之作在东坡词中算为少见。初看词的上阕,「炙手无人、萧萧晚雨、梧楸、敝貂裘」等场景和物象很明显是悲秋的代名词。到了下阕,这种情绪还在延续,但可以体会到细微的转变倾向,「我已无当世望,似君须向古人求」,我已经不能承担什么大的期望了,那么是不是就要学习古人呢?是不是要选择古代文人通常的做法,悲秋呢?不是的,东坡到底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风格。词的最後一句才揭开谜底,词意陡变,「岁寒松柏肯惊秋!」所谓化悲痛为力量,借松柏抒发自己的感情,纵然世道沧桑、仕途不顺,然而还要像松柏那样,保持坚强、长青的性格。或许词人将这首词定名「寓意」,蕴含的也就是这个意义吧。
此词托物言志,借景抒怀,表现了苏轼在仕途失意、世态炎凉中的孤高自守与精神坚守。上片以“炙手无人”开篇,反衬自身冷落处境,通过“晚雨脱梧楸”的萧条景象渲染悲凉氛围;下片转入抒情,自叹“无当世望”,却赞美友人“须向古人求”,体现对高尚人格的追慕。结句以“岁寒松柏”自喻,彰显其不畏时艰、坚守节操的精神品格。全词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沉郁而气格高远,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炙手无人傍屋头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虽题为《浣溪沙》,实则意境苍凉,风格近于诗,体现了苏轼“以诗为词”的创作特色。开篇“炙手无人傍屋头”一句,构思奇崛,表面写权贵已去,实则暗含对世态炎凉的讽刺与自身被弃置的感慨。“萧萧晚雨脱梧楸”进一步以自然景象烘托内心孤寂,风雨梧桐,历来为文人抒发哀思之景,此处更添衰飒之气。
“谁怜季子敝貂裘”用苏秦典,既写贫困,亦写志不得伸,语含自嘲而又不失尊严。下片“顾我已无当世望”直抒胸臆,表明对现实政治彻底失望,而“似君须向古人求”则转笔赞友,实则寄托理想——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己,唯有寄情于古人,寻求精神共鸣。
结尾“岁寒松柏肯惊秋”是全词精神所在,以松柏不惧严寒作比,表达自己虽处逆境,仍守节不移的坚定信念。此句气象宏大,格调高亢,使全词由低沉转向昂扬,充分展现苏轼旷达坚韧的人格魅力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炙手无人傍屋头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林纪事》:“东坡此词,语带烟霞,心存冰鉴,非徒咏景而已。”
2. 清·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一:“‘岁寒松柏肯惊秋’,寓意深远,足见坡老晚节。”
3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然其谓“东坡之词旷”,与此词精神契合。
4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:“托兴高远,虽写凄凉,而不堕衰飒,典型苏词风骨。”
5. 《苏轼词集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)注:“此词或作于贬谪后期,抒写身世之感与人格坚守,情感真挚,用典精切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炙手无人傍屋头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