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鉴赏

深入解读经典诗词,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。

六祖坛经 · 机缘 · 第四节

僧智常,信州贵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见性,一日参礼。
师问曰:“汝从何来,欲求何事?”
曰:“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,蒙示见性成佛之义,未决狐疑,远来投礼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”
师曰:“彼有何言句,汝试举看。”
曰:“智常到彼,凡经三月,未蒙示诲,为法切故,一夕独入丈室,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。
大通乃曰:‘汝见虚空否?’
对曰:‘见。’
彼曰:‘汝见虚空有相貌否?’
对曰:‘虚空无形,有何相貌?’
彼曰:‘汝之本性,犹如虚空,了无一物可见,是名正见。
无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
无有青黄长短,但见本源清净,觉体圆明,即名见性成佛,亦名如来知见。’
学人虽闻此说,犹未决了,乞和尚开示。”
师曰:“彼师所说,犹存见知,故令汝未了。
吾今示汝一偈:不见一法存无见,大似浮云遮日面。
不知一法守空知,还如太虚生闪电。
此之知见瞥然兴,错认何曾解方便?
汝当一念自知非,自己灵光常显现。”
常闻偈已,心意豁然,乃述偈曰:“无端起知见,著相求菩提。
情存一念悟,宁越昔时迷。
自性觉源体,随照枉迁流。
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”
智常一日问师曰:“佛说三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愿为教授。”
师曰:“汝观自本心,莫著外法相。
法无四乘,人心自有等差,见闻转诵是小乘;悟法解义是中乘;依法修行是大乘。
万法尽通,万法具备,一切不染,离诸法相,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
乘是行义,不在口争,汝须自修,莫问吾也。
一切时中,自性自如。”
常礼谢执侍,终师之世。

翻译

展开更多

注释

展开更多

评析

展开更多

赏析

展开更多

拼音版

展开更多

慧能作品

推荐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