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江中的船上,夜深漏长,听长辈弹奏古琴,我整肃衣襟,悄悄聆听,内心激荡不已。
风穿松林之声与飞瀑流泉之音已极为清越动人,但更让我倾心的是那如玉佩相击般清脆悦耳的琴声。
自从春秋时期郑国、卫国的俗乐扰乱了雅正之乐,古代的正声逐渐衰微,古乐器残缺不全,世人早已遗忘。
如今千家万户中稀疏零落,唯有古琴尚存于世,宛如一位不老的仙人,历经沧桑,见证着朝代的兴亡。
世俗之人无法容忍有人独守古道,总想用新创的曲调追求响亮喧闹的效果。
可这琴声虽以细微清淡起调,忽然间却变化转折,数声轻扬清脆,竟如笙簧合奏一般。
连毫无情感的枯木如今尚能发出如此妙音,更何况那承载着远古雅意的琴道,怎能任其沦丧于渺茫之中?
江面空阔,明月升起,人声寂绝,夜将尽时,我恳请再为我弹一曲《文王操》。
以上为【舟中听大人弹琴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舟中听大人弹琴:题中“大人”指长辈或有德望者,可能是苏轼父亲苏洵或师长,亦可泛指德高望重之人。
2. 夜漏永:夜间计时的漏壶滴水声漫长,形容夜深。漏,古代计时器。
3. 敛衽:整理衣袖,表示恭敬。衽,衣襟。
4. 风松瀑布:风吹松林之声与瀑布奔流之音,形容自然天籁。
5. 玉佩声琅珰:玉佩相击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,比喻琴音清越动听。
6. 郑、卫乱雅乐:出自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郑、卫之音被视为淫靡之乐,扰乱了周代雅正之乐。
7. 古器残缺世已忘:指古代礼乐器具因时代变迁而残损废弃,世人不再重视。
8. 千家寥落独琴在:形容其他古乐器多已失传,唯古琴流传不绝。
9. 不容独反古:世人不能容忍有人执意回归古道。
10. 《文王》:即《文王操》,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古琴曲,象征仁德与治世理想,孔子曾学此曲。
以上为【舟中听大人弹琴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舟中听琴一事,抒发对古乐衰微、礼乐崩坏的深切感慨,表达了对“雅乐”传统的敬仰与坚守。诗人以琴为象征,将其比作“老仙不死”,穿越历史沧桑而犹存正声,寄托了文化命脉不绝的理想。同时批判当时世人追逐浮华新声、背离古意的风气,呼唤回归《文王操》这类蕴含道德理想与圣贤精神的古曲。全诗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情感由静入深,由听觉之美升华为文化之思,体现了苏轼深厚的人文情怀与艺术哲思。
以上为【舟中听大人弹琴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意境深远。开篇以“江浦夜漏永”营造出静谧幽远的氛围,为听琴设下清冷背景。“敛衽窃听”四字既显敬意,又见诗人内心的专注与震撼。继而以“风松瀑布”“玉佩琅珰”两个精妙比喻,层层递进地描绘琴声之美,由自然之音到金玉之响,听觉形象丰富而立体。
中段转入文化反思,借“郑卫乱雅乐”之典,痛惜礼乐传统之失落,以“千家寥落独琴在”突出古琴的文化孤存地位,并喻之为“老仙不死”,赋予其超越时间的生命力,极具象征意味。
后半部分直斥时弊,“世人不容独反古”一句锋芒毕露,揭示复古之艰难;而“微音淡弄忽变转”则再现琴艺之精妙,转折之间,音响层次顿生,如笙簧齐鸣,令人神往。
结尾“无情枯木今尚尔,何况古意堕渺茫”以对比发问,沉痛警醒:连枯木尚能发声,古道岂可湮灭?最终祈愿“更请弹《文王》”,不仅是听琴之请,更是对圣王之道、雅正之音的精神召唤。全诗语言典雅,情感真挚,既有艺术美感,又有思想深度,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舟中听大人弹琴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听琴而感世变,托物寓志,非徒写声而已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刊误》评:“语意沉着,感慨深至。‘老仙不死阅兴亡’一句,包孕千古,非苏公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起手清峭,中幅议论如行云流水,结处请弹《文王》,归本正声,大义凛然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借琴寄慨,视琴为文化之遗脉。‘千家寥落独琴在’,语极悲凉,而气自雄浑。”
5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苏诗往往于寻常题咏中出以议论,此诗听琴而及雅俗之辨,古乐之亡,足见其胸中块垒。”
以上为【舟中听大人弹琴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