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不还乡,儿女日夜长。
岂惟催老大,渐复成雕丧。
每闻耆旧亡,涕泣声辄放。
老任况奇逸,先子推辈行。
文章得少誉,诗语尤清壮。
吏能复所长,谈笑万夫上。
自喜作剧县,偏工破豪党。
奋髯走猾吏,嚼齿对奸将。
哀哉命不偶,每以才得谤。
竟使落穷山,青衫就黄壤。
平生惟一子,抱负珠在掌。
见之龆龀中,已有食牛量。
他年如入洛,生死一相访。
惟有王浚冲,心知中散状。
翻译
十年未能返回故乡,儿女们日夜成长。
岂止是催人衰老,渐渐地亲朋故旧相继凋零。
每当听闻老一辈贤者去世,总是忍不住放声痛哭。
老任(任遵圣)为人奇崛超逸,先父曾视他为同辈中的佼佼者。
他的文章小有名气,诗作尤其清健雄壮。
做官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发挥,在谈笑之间便能折服众人。
我曾欣喜他担任繁剧之县的官职,尤其擅长打击豪强恶党。
他怒须奋张地驱逐奸猾的吏员,咬牙切齿地面对凶暴的将领。
可悲啊命运不济,每每因才华出众而遭人毁谤。
最终竟沦落穷山之中,身着青衫埋骨黄土。
我长久以来对仕途已感厌倦,只愿退居江海,远望归乡。
本打算辞官回乡与你为邻,按时节相互慰劳馈赠。
如今这一心愿无法实现,归来只见一座座坟茔相连。
我在国都西门遥望痛哭,落日低垂,映照千重山峦。
平生你只有一个儿子,视若掌上明珠般珍爱。
我见他尚在童年之时,已有非凡的气度与才量。
将来若有机会到洛阳,生死之间也要再相见。
唯有像王浚冲那样知心的人,才能真正理解嵇中散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京师哭任遵圣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任遵圣:名汲,字遵圣,眉州人,苏轼同乡,曾任知县等职,有才干,早逝。
2. 十年不还乡:苏轼自嘉祐年间出川赴京,至写此诗时已十余年未归蜀。
3. 雕丧:通“凋丧”,指人物衰亡。
4. 耆旧:年高德劭的故人。
5. 放:放开,此处指放声哭泣。
6. 奇逸:奇特超凡。
7. 先子推辈行:先父(苏洵)认为任遵圣与其同辈相称。
8. 作剧县:担任政务繁重的县令。
9. 破豪党:打击地方豪强势力。
10. 奋髯、嚼齿:形容刚正愤怒之态。
11. 青衫就黄壤:指任遵圣死后埋葬,青衫为宋代低级官员服饰。
12. 江海永相望:表达退隐江湖的愿望。
13. 退耕本就君:原计划辞官归耕,与任遵圣为邻。
14. 劳饷:慰问馈赠。
15. 累累葬:坟墓众多相连的样子。
16. 国西门:京城的西门,古人送别、祭奠常在此处。
17. 抱负珠在掌:比喻极其珍爱独子。
18. 龆龀(tiáo chèn):童年时期。
19. 食牛量:比喻少年时即有大志或大才,典出《汉书·甘延寿传》。
20. 他年如入洛:借用晋代陆机兄弟入洛典故,暗喻希望再见。
21. 王浚冲:即王戎,字浚冲,竹林七贤之一。
22. 中散状:指嵇康,曾任中散大夫,性情孤高,为司马氏所害。王戎最知其心志。
以上为【京师哭任遵圣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京师哭任遵圣》是苏轼悼念亡友任遵圣的一首五言古诗,情感深沉,结构严谨,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、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同情。全诗以“哭”为情感主线,从自身经历写起,引出对故友的追思,既赞其才德,又叹其不幸,最后寄托哀思于未来与后人,情感层层递进,真挚动人。诗中融合了个人身世之感、政治理想的失落与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敬仰,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人文关怀。
以上为【京师哭任遵圣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抒发对亡友任遵圣的深切哀悼。开篇由“十年不还乡”起兴,将个人漂泊与时光流逝、亲友凋零交织,营造出浓厚的悲凉氛围。诗人通过“每闻耆旧亡,涕泣声辄放”直抒胸臆,奠定全诗哀伤基调。对任遵圣的描写尤为精彩:“文章得少誉,诗语尤清壮”赞其文才,“谈笑万夫上”显其风度,“偏工破豪党”彰其吏能,塑造出一位才德兼备、刚正不阿的士人形象。然而“哀哉命不偶,每以才得谤”一句陡转,揭示其悲剧命运——正因其杰出,反遭忌恨,终“落穷山”而殁,令人扼腕。
诗中“退耕本就君,时节相劳饷”的设想,更见二人情谊之深,而“此怀今不遂”则加倍凸显现实之残酷。结尾“望哭国西门,落日衔千嶂”以景结情,画面苍茫辽阔,将个人哀思融入天地暮色,意境深远。末段提及任氏遗孤,并以“王浚冲知中散状”作比,既表达对亡友精神境界的理解,也暗含自身孤高不遇的共鸣。全诗语言质朴而情感浓烈,融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堪称苏轼悼亡诗中的杰作。
以上为【京师哭任遵圣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情真语挚,不假雕饰,而感人至深。盖东坡与遵圣同里闬,又承父执之谊,故哀悼尤为恳切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通体沉郁,中幅叙才德处,磊落英多;结处托意遥深,非徒作哀挽语也。”
3. 清·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卷十二:“起手从己说到彼,层次井然。‘奋髯’‘嚼齿’二语,刻画刚肠,如见其人。‘落日衔千嶂’,气象浑成,收得有力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诗多豪宕,此独凄恻。写友朋之谊,兼寓身世之感,读之令人酸鼻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悼友之作,以此篇最为沉痛。不惟哀逝者,亦自伤其流落,故语语从肺腑流出。”
以上为【京师哭任遵圣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